大数据正在成为许多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当然,每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更有可能成为赢家,而大多数中等规模的公司则难以在这个行业的变革中获益。
尽管像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行业巨头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但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它们的竞争优势不再单纯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曾经的技术设备固然重要,但如今数据存储和处理已经变得快速且经济。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技术力量,这样可以把固定的投入转变为可变的投入,削弱了大公司技术储备的优势。
大型企业向小数据时代的转型以及传统线下企业的挑战愈发明显。例如,沃尔玛、联邦快递、宝洁公司、雀巢公司和波音公司等,必须认识到大数据的力量,并有策略地收集和利用数据。同时,科技创业公司和新兴行业的老牌企业也在准备大量收集数据。
过去十年间,劳斯莱斯通过分析产品使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转变。位于英格兰德比郡的劳斯莱斯运营中心一直在监控全球范围内的3700多架飞机引擎的运行情况,以便在问题发生前及时发现。数据帮助劳斯莱斯将简单的制造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行为:劳斯莱斯不仅销售发动机,还通过按时计费的方式提供有偿监控服务(出现问题时提供维修和更换服务)。目前,民用航空发动机部门约70%的年收入来自提供的服务。
大数据同样为小型企业提供了机会。用埃里克教授的话来说,灵活的小型企业能够利用非固有资产规模的优势。这意味着它们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也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并以较低成本推广其创新成果。关键在于,最佳的大数据服务往往基于创新思维,因此不一定需要大量的初始资本。数据可以授权但不能被独占,数据分析可以在云端快速且低成本地运行,授权费用则可以从数据带来的收益中提取一小部分。
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可以从大数据中获益,不仅仅是那些使用数据的公司,还包括那些掌握数据的公司。大数据所有者正千方百计增加其数据存储量,因为这样做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首先,它们已经具备了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基础。其次,数据库的融合能带来独特的价值。最后,如果只需要从一个人手中购买数据,将会更加省时省力。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可能还会出现一群个人数据所有者。随着数据价值的显现,许多人希望通过成为数据所有者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收集的数据通常是与自己相关的,如购物习惯、观影习惯,甚至医疗数据等。
这使得消费者拥有比以往更大的权力。消费者可以自主决定授权给哪些公司的数据量。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以高价出售数据,许多人愿意免费提供数据以换取更好的服务,比如获得亚马逊更准确的图书推荐。但对于许多对数据敏感的消费者而言,市场营销和出售个人信息就如同写博客、发推特和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一样自然。
然而,这一切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消费者观念和喜好的变化。当前,无论是消费者授权信息还是公司从个人手中获取信息,过程仍然过于昂贵和复杂。这可能会催生一些中间商,他们从众多消费者手中购买信息,再转卖给公司。如果成本足够低,且消费者足够信任这些中间商,那么个人数据市场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个人就能成为真正的数据所有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个人数据分析专家桑迪·彭特兰与他人共同创办的id3公司致力于将这种模式变为现实。
只有当这些中间商出现并开始运作,而数据使用者也开始使用这些数据时,消费者才能真正成为数据所有者。现在,消费者在等待合适的设备和适当的数据中间商的出现,在此之前,他们希望透露的信息越少越好。总之,一旦条件成熟,消费者就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数据。
不过,大数据对中等规模的公司帮助不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技术和商业顾问菲利普·埃文斯指出,超大型公司占据着数据优势,比小公司更具规模。但在大数据时代,公司不必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支付其生产设备所需的投入。大数据公司发现,它们可以是一个灵活的小型公司,并且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或者被大数据巨头收购)。
大数据还将影响国家竞争力。当制造业大幅转向发展中国家时,大家都在争夺创新行业的发展机会,而工业化国家由于掌握数据及大数据技术,仍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幸的是,这种优势难以持久。就像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一样,随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采用这些技术,东方国家在大数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将逐渐消失。对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而言,好消息是大数据将进一步加剧优胜劣汰。一旦一家公司掌握了大数据,它不仅能够超越竞争对手,还能遥遥领先。
尽管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仍需警惕。随着大数据能够越来越精确地预测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应对它对隐私和决策过程的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制度尚未适应这样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因为它们建立在数据稀缺的基础上。下一章将探讨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