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权事情频发!别怕,民法典为你撑腰
作者头像
  • 2020-10-19 21:19:06 0

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在员工厕所安装了摄像头,以便监控工人们是否在厕所里浪费时间。一名工人发现了这一行为,并将其举报至法院。由于民法典的存在,这位老板不仅需要拆除摄像头,还需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他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

去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部法律共有7编1260条,总字数超过10万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且编章结构最复杂的法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加强民法典的普及工作。为了使民法典深入人心,它需要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最近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亮点、特征与应用”为主题,为法院工作人员授课。他总结道,民法典针对互联网、高科技和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做出了回应。

人格权关乎每个人的尊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格权独立成编,成为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民法典的人格权编详细规定了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重要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认为,隐私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就如同每个人都需要穿衣服出门一样,它能够维护人的尊严。

2009年12月通过的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在民事权益中规定了隐私权,但并未具体说明隐私权包括的内容。民法典从两方面对隐私权进行了定义:一是隐私权的含义;二是何种情况属于侵犯隐私权。特别是在隐私权的定义部分,民法典提到,“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被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及私密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非法传播的现象日益严重。

民法典将基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以及可以通过电子或其他方式识别特定个体的各种信息,如行踪信息和电子邮件地址等,纳入个人信息范畴加以保护,以遏制上述问题的蔓延。

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个人信息侵害问题,民法典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时,必须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或传播他人个人信息,也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解释说,有时泄露个人信息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但可以通过民法来寻求救济,这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四次尝试制定民法典,但均未成功。

杨立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虽然民法典的七编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的核心主线是民事权益的确认和保护。总则编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确立了民事权益确认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则中的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分别详细规定了五类权益的确认和保护。最后一编即第七编,也就是侵权责任编,对前六编确认的各项权益提供了兜底保护。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人都是整个国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起居、生老病死都与民法息息相关,也与所在的时代紧密相连。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民法典撑腰频发隐私权侵犯事情时代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