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权事情频发!别怕,民法典为你撑腰
作者头像
  • 白雨思
  • 2020-10-21 10:16:13 0

科技日报报道,某私营企业老板在厕所安装了摄像头,以便监控员工是否在厕所里偷懒。一名员工发现后将其告上了法庭。得益于《民法典》的实施,这位老板不仅需要拆除摄像头,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这种行为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

去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共有7编,总计1260条,全文超过10万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法律之一。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民法典》的普及工作。为了让《民法典》深入人心,《民法典》需要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近期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亮点、特征与应用”为主题,为法院工作人员授课。他总结说,《民法典》针对互联网、高科技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作出了积极回应。

人格权关乎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民法典》首次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被视为此次法律修订的一大亮点。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详细规定了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认为,隐私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利,如同人们出门时需要穿上外衣来保护自己的尊严。

在2009年12月审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中,隐私权首次作为一项民事权利被明确提及,但其具体内容并未明确规定。《民法典》则从两方面明确了隐私权的定义及侵害隐私权的情形。尤其在界定隐私权的内容时,《民法典》提到:“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以及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日益严重。《民法典》将包括“行踪信息”和“电子邮件地址”在内的多种信息纳入个人信息保护范畴,以应对这一问题。

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在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时,必须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也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表示,虽然有些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可能未达到刑法规定的程度,但通过《民法典》寻求救济,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四次尝试制定民法典,但均未成功。杨立新教授指出,尽管《民法典》看似分散,实际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便是对民事权益的确立和保护。《民法典》总则编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确立了基本的民事权益确认和保护规则。分则中的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分别就五类权益的确立和保护作了具体规定。而第七编,即侵权责任编,则为前述各编确认的各项权益提供了兜底保护。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在《民法典》慈母般的眼中,每个人都代表着整个国家。理想社会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民法典》息息相关,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白雨思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民法典撑腰频发隐私权侵犯事情时代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