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只需花费2元,就能购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这表明人脸辨识技术正被滥用,许多人因此泄露了隐私或遭受了财产损失。
在现代社会,“刷脸”几乎无所不在。无论是购物支付、下班打卡,还是酒店入住、小区进出,新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然而,人脸辨识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担忧。当人脸信息被广泛收集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性,以及它是否会威胁到个人隐私和财产利益?事实上,这类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不少人都曾成为受害者。
尤其以人脸识别解锁手机为例,科研人员曾测试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仅需一张面具经过简单的调色处理就能替代真实的人脸,这无疑令人感到不安。
显然,相比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辨识技术的监管还显得滞后。据统计,2018年该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25.1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突破1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行业内的竞争异常激烈,技术算法和应用场景都在不断更新。然而,许多企业在追求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尽管我国《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信息采集必须合法、合理且必要,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数据是否脱敏、信息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哪些数据用于算法训练、哪些数据会被共享等,这些问题目前仍然不够透明。
此外,由于技术壁垒和举证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个体很难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保护人脸信息的安全需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作为一种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人脸”通常无法更改,而且与指纹、虹膜等相比,它具有较低的隐私性。因此,对于信息采集者和管理者来说,保护“人脸”的安全尤为重要。为了防止安全漏洞,必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明确行业资质要求,确保所有进入市场的参与者都具备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同时,还需加快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安全防护。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相关部门应当对违法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划定清晰的法律底线,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总而言之,保护人脸信息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伦理、法律和管理问题。只有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实现长远发展。(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