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狂欢期间,除了尽情购物,我们还需要警惕一种现象——大数据“杀熟”。
近日,北京的韩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无意间使用了另一部手机支付,结果意外发现了一个问题:同样是该平台上的同一件商品,她的高级会员账号(已注册12年,经常使用,累计消费近26万元)的价格竟然比一个普通账号(注册5年多,很少使用,累计消费2400多元)高出25元。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指的是老顾客看到的商品价格反而比新顾客高的现象。
@嘟嘟鸭: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现代电子商务,价格透明化始终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消费者可以接受公开的促销和涨价,但隐蔽的价格变动却容易让人感到自己被算计。这种不公平感不仅会削弱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还会降低他们对平台的信任。追求利润本身并无过错,但利用用户数据牟利的做法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被侵犯,从而危及平台的声誉。
@山水之间:不论这种大数据“杀熟”的伪装和欺骗性有多强,只要存在人为定价和随意调整价格的情况,就构成了实质性的价格欺诈。涉事商家应当立即停止这种侵权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及时行动,明确界定此类技术滥用行为,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加强监管力度,纠正并惩罚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摸鱼圣手: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不能只依赖于所谓的“聪明手段”,如过度收集用户数据来获取短期利益。这样的做法不仅容易引发用户的反感,而且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律合规和优质服务,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需要科技与法律的双重保障。利用技术手段保护用户隐私,制定法规明确哪些个人信息可以被采集,哪些不可以。相关部门还需不断创新监管机制,特别是利用新技术,建立大数据价格监控系统和消费者投诉机制,及时全面地管理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此外,还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地位和使用范围,确保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实际上,对于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治理,仅仅依靠道德层面的批评是不够的,还需要科技与法律的共同作用。用科技保护个人隐私,用法律规范个人信息采集行为,确保相关部门能够高效监管,打击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