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地震速报预警的“幕后英雄”
作者头像
  • 梁传玺
  • 2020-12-14 14:38:34 0

地壳每天都在移动,这意味着看似平静的地表下,时常会发生地震,只不过大多数地震的震级非常小,普通市民难以察觉。然而,在天津市民脚下发生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巨大震动,都被分布于全市的200多个地震台站捕捉到。这些台站每秒钟在三个方向(上下、南北、东西)收集300个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震台网中心,实现了全天候的数据更新。

借助大数据的支持,地震台网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综合分析,迅速做出报告和预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前防范风险。

走进市地震局的地震台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大型机柜和数十台电脑。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负责人邱虎介绍,作为全国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单位,市地震局在地震台网中心配备了多种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以及地震超速报等。

“市地震局已经建设了8个有人值守的地震台站和201个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共有203个地震动监测点和46个地球物理场监测点。此外,还有273种地球物理观测手段和372套专业仪器设备,形成了一个全面覆盖的监测网络。为了更好地监测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可能引发影响的地震,市地震局的大数据平台已连接了北京、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省市的600多个监测台站。这些数据也会被传回平台,供技术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从而向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地震信息。”

通过“地震站网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可以看到遍布城市各处的密集监测站点,相关数据可以实时调用。“我们每天都会进行巡检,一旦发现站点设备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并显示故障详情。地震局的专业维修团队会立即处理。如果是网络传输问题,通信运营商也会及时解决,从而确保所有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邱虎讲解道。

当邱虎正在解释平台运行情况时,后台突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立即查看并处理。“我们的员工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我们会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他补充道。

据了解,市地震局的地震速报系统能够实时接收和处理来自189个测震台站的数据,实现对区域边界的地震活动监测、速报、编目和数据共享。目前,该局已构建了一个由基础站、基准站和一般站组成的综合地震预警网络,并建立了地震超速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初步预警,30秒内发布边境地区的快速预警,2分钟内自动生成地震速报,8分钟内发布正式的地震速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梁传玺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速报预警幕后地震英雄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