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监管制度来保障我们的权益。然而,现有的监管制度需要尽快完善,以避免出现定位缓存偏向等问题。
最近,一篇题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作者通过对比两部手机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订单价格,发现了会员与非会员之间的价格差异,这引发了人们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关注。美团对此回应称,这种价格差异是由定位缓存偏向导致的,即软件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信息,而非用户的实际位置。实际上,最终的配送费用会根据真实的配送地址来计算,不会受到定位缓存的影响。
尽管美团声明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但仍有疑问未解。例如,如果用户12月9日的订单是因为上次地址缓存未更新所致,那么11日的地址为何仍然处于缓存状态?此外,有媒体向第三方技术专家咨询,对方表示目前难以判断12月11日的配送费差异是否完全由定位偏差引起。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并不鲜见。无论是美团、滴滴还是其他平台,都曾有过类似问题。例如,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同一房源在不同用户账号下的价格存在明显差异。而根据2019年实施的《电子商务法》,商家利用差异化定价获取更高利润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不能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大数据杀熟不仅涉及到价格歧视,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公平问题,甚至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加强对数据采集和使用的监管至关重要。目前,文旅部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在线旅游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然而,谁将对这类问题进行严肃调查并采取行动?随着时间推移,平台是否会继续利用算法来误导消费者?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避免类似定位缓存偏向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