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在线教育成为“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手段,从最初的应急措施转变为网络教学的新探索。在线教育在这期间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大练兵”,与此同时,校内的在线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多优质的资源上线。
那么,在线教育的效果如何?它还面临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为了了解家长对在线教育平台的看法,分析主流在线教育产品的质量,北方日报和北方+客户端联合北方产业智库、北方数媒研究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开展了在线教育品牌人气创新点赞活动,最终形成了《2020在线教育十佳品牌榜》和《2020在线教育创新人气榜》。
现在,让我们一起解读这份在线教育分析报告,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借助VR头盔,学生们可以看到一条大鲸鱼从眼前游过,随后教师讲解鲸鱼的成长过程;在地质学的课程上,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地壳的变化……在百度与爱奇艺合作推出的虚拟现实(VR)课堂上,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
“通过生动、具体且互动的方式,可以有效传递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在交通安全、垃圾分类等生活常识方面,AR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孩子的心智。”爱奇艺智能科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疫情期间,许多学生从最初的迷茫无措,逐渐适应甚至主动接受在线学习的方式。随着在线教育逐渐成为常态,谁在为在线教育买单?他们的特征是什么?让我们描绘一下这些家长的画像。
首先是年龄分布。经过三个月的问卷调查,北方+共收集到92101份有效样本,这些样本覆盖了华南、华东、华北以及中西部等地区。
调查显示,第一批90后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的教育奔波。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至30岁的家长,也就是90后到95后的家长,已经成为为孩子教育买单的主要力量,他们占总样本的34.77%,接近三分之一。
其次是31岁至35岁、36岁至40岁的家长,分别占25.49%和26.24%。40岁以上的群体仅占一成左右。
从孩子的年龄来看,4岁至8岁,即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孩子,接受在线教育的比例接近一半,还有30%的孩子在9岁至12岁年龄段。
“你鸡娃,我鸡娃,我们一起去考清华”,当前,80后、90后家长们成为在线教育的主要消费者。他们通过教育和考试进入社会,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世纪后的“00后”甚至“10后”们,早早投入在线教育的竞争中。
其次是收入分布。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的月收入在万元以内,他们构成了在线教育消费的最大群体。
具体来看,5000元至1万元档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37.15%。其次是5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33.84%。而在万元以上收入的受访者,也占到四分之一左右。
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愿意在孩子身上投资。调查数据显示,为一套课程支付最多的是2000元至5000元之间,占比为34.34%,即超过三分之一。
除了这个价格区间外,其他价格区间的比例相对分散。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24.82%,5000元至1万元之间的占20.34%,而愿意在一套课程上花费1万至2万元甚至更多的家长,也分别占11.12%和5.51%。由此可见,在线教育需要投入重金。
那么,在校外线上课程方面,报名频率如何?数据显示,给孩子报名最多的是2至4次,占比接近40%。只报名一次的占22.03%,报名5至8次的也占一成左右,7.34%的家长给孩子报了8次以上的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它意外地给在线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艾媒咨询预测,受“停课不停学”政策影响,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2.96亿。
在此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5G、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例如,在4G时代,由于带宽限制,VR行业无法广泛应用,但随着5G的普及,VR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带来全新的娱乐体验,创造智慧生活的场景。
据德勤中国预测,在企业和教育机构购买的推动下,面向企业和教育机构的VR、AR、MR设备销量将在2021年比2019年增长100%。
技术的引入使得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多元化、精准化,通过智能导学和过程化评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一愿景将变得更加现实。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指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偏远地区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尤其是语言类、实验类、音乐等素质拓展类学科尤为突出。
对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口语评测、智能阅卷、语义理解、知识推理等,正在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机器的标准发音评测,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敢于开口说普通话和英语。
优必选科技高级副总裁钟永认为,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条件,得到公平的教育对待,从而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