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愈发浓厚,传统年俗蓄势待发。与此同时,智能技术的普及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特殊感受,催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描绘出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年景象。
近日,百度发布了《百度2021年味搜索大数据》,通过对中国人的搜索行为分析,揭示了过去几年年味的特点及变化。传统年味仍在延续,但南北年俗各有千秋。“云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连老年人也紧跟时代步伐……年味的细节,都隐藏在这些搜索记录中。
全国年味分布图显示,广东人更喜欢购买年货,山东人则更关注压岁钱的话题。年味本质上就是年俗的味道。在牛年,哪些年俗最受关注呢?百度搜索大数据表明,压岁钱、送祝福、购买年货是最热门的年俗话题。此外,年夜饭、挂年画、贴春联等习俗也进入了热搜榜单。这些仪式无论大小、简单或复杂,都是过年流程的一部分,构成了我们记忆中的年味。
南北年俗差异显著。数据显示,北方人更关注守岁、吃汤圆,而南方人则更注重包饺子、放鞭炮。山东、广东、四川等省份多次上榜,成为牛年春节年味最浓郁的地方。
南北风俗差异带来了彼此的好奇心。数据显示,北方人对北方吃饺子、吃冻梨、留灯、正月不理发、搓澡等习俗感到好奇。而南方人则好奇北方人是否也会这样做,如“北方人会发拜年红包吗?”、“北方人过年搓澡吗?”等话题,成为了双方共同讨论的热点。
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对年味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对于年轻人而言,牛年春节尤为特殊。一些人选择留在原地过年,因此春节期间的吃喝玩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那些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年夜饭吃什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内,“年夜饭菜谱”的搜索热度上升了180%。同时,广东、山东和河北的90后年轻人对烹饪最为关注,虎皮凤爪、红烧肉和酱牛肉成为当地年轻人热搜的菜品。
总体来看,各省份最受欢迎的菜品通常具有地方特色。例如,四川的酥肉、辽宁的锅包肉和安徽的臭鳜鱼等。年轻人总是渴望寻找那份家乡的味道。
解决年夜饭的问题后,年轻人的注意力转向了电影。憋了大半年的中国人,对牛年春节档电影充满期待。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春节档电影”的搜索热度上升了80%,其中90后年轻人占56%。
具体来看,《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和《你好,李焕英》是去年春节热搜的前三名。男性和女性的喜好有所不同,男性更喜欢《唐人街探案3》和《人潮汹涌》,女性则更偏爱《你好,李焕英》。
父母辈在忙着准备年货,而年轻人则在忙着囤积拜年表情包。“拜年”这个传统活动在年轻人身上有了新花样。吃完年夜饭后,年轻人也想要成为亲友群里拜年的时尚达人。
数据显示,近一周内,“拜年表情包”的搜索热度上升了31%,女性的搜索量远高于男性,成为春节期间表情包社交的主力军。其中,广东、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年轻人关注度最高,表情包社交已成为年轻人迎接新年的一种新方式。
所有年货都准备完毕后,一些年轻人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即使不回家过年,相亲活动仍然在进行。不同的是,今年的年轻人将相亲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数据显示,“云相亲”的搜索热度比去年春节上升了25%,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关注度远高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相亲的年龄群体整体下移,95后成为“云相亲”的主力军,25岁的年轻人最为关注。云相亲的兴起,反映了过年不回家的年轻人的新相亲趋势。
“哪个平台适合视频相亲交友?”、“远程相亲需要化妆吗?”、“云相亲能否使用美颜?”成为“云相亲”三大热议话题,相比去年分别增长了27%、23%和9%。年轻人的脱单愿望愈发强烈。
长辈们也在忙着发红包:“如何发红包”成为50岁以上人群的热搜话题,山东的长辈们最喜欢发压岁钱。
除了年轻人的新年变化,我们也来看看父母辈的情况。在充满数字化智慧的春节里,一些老年人也在努力学习新技能。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一周内,50岁以上人群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如何用手机发红包”、“如何办理健康码”和“如何查询快递单号”。这届老年人在与子女异地过年时,学会了通过发红包和寄快递来表达思念之情。
一些已经熟练掌握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人,也开始关注“压岁钱应该给多少”,近一个月内,该问题的搜索热度上升了130%。数据显示,山东、河北和上海等地的老年人对发红包尤其热衷,他们通过红包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发红包”的年俗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传承。
与此同时,在春节迎接女婿、儿媳的拜访时,(准)婆婆和丈母娘们对发红包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东北、山东和河北等地对女婿、儿媳的红包准备更为重视。与此同时,江苏的婆婆和丈母娘们也扛起了北方省份的大旗。
通过红包这一纽带,年俗在科技中传承。老一辈人在年轻人的指导下学习新技术,年轻人也在提醒和询问中重温传统年俗,最终几代人相聚在一起。
而年俗本身,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前奏,一个等待的序曲。真正的年味,弥漫在我们想见的人之间,浓缩在“聚会”这个词中。即使相隔很远,通过科技手段远程连接,只要能见到想见的人,这个年就算真正到来。
我们在每次对年俗和年味的搜索中,学习、记忆并传承。搜索如何表达新年祝福,如何书写春联,并在搜索中适应年俗的变化。年俗在变,但年味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