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体如人民网和央视网多次强调:“大数据‘杀熟’亟需规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从未停止,反而更加普遍。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尽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但用户在实践中取证非常困难。 其次,与单次被杀熟的成本相比,实际维权成本更高。 再次,这种策略给平台带来了显著的利益。 此外,这些大型平台通常处于垄断或相对垄断的地位,用户的转换成本很高。例如,更换打车平台可能会带来诸多不便。 最后,对于那些已经收集大量用户数据的企业来说,实施“杀熟”策略的成本极低。
对于个人而言,即使频繁更换账号、多渠道反馈,甚至账户共享、多地登录,最终这些企业仍然可以通过登录方式、个人偏好、IP地址、手机IMEI码和手机号等信息锁定用户。
要有效避免大数据“杀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最近,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例如已通过的《反垄断法(修订草案)》以及即将结束意见征集的《反垄断指南》。2月4日,工信部通报了157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应用程序企业名单,这表明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规范这些应用程序。
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应立即曝光相关企业,提高其“杀熟”行为的成本。
就像股票市场中有做空和做多的力量一样,市场上应有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模糊处理的产品,以对抗现有的精准画像技术。
这类应用应具备模糊搜索、信息错配、数据模拟、虚拟定位等功能。
总之,企业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应解决用户的痛点,这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目前尚未见到专门针对“杀熟”问题的应用程序,但这一领域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21年将有一款这样的产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