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频发,别让云计算变成“云算计”
作者头像
  • 玲玲成敏
  • 2021-03-12 05:15:29 0

往年两会期间,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平台监管、弹窗广告以及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多位代表和委员就此提出了多种建议。例如,人大代表罗瀛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立法进程;全国政协委员刘宏宇则提议加强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组织的培育,扩大诉讼主体范围;而人大代表杨松认为应从反垄断法入手,增加对数据滥用和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约束条款。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它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让消费者倍感困扰。最近,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进行了调研,揭示了打车行业的“手机越贵,打车越贵”现象。研究团队在国内五个城市花费50000元收集了800多个样本,最终发布了一份详尽的打车报告。报告显示,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更容易被更昂贵的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那么手机越贵,用户越有可能被更贵的车型接单。不仅是打车行业,旅游行业也存在类似的大数据杀熟现象。2018年3月,一位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订酒店的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发现,他预订的房间价格在380至400元之间,而他的朋友虽然不常预订酒店,却找到了价格仅为300元的相同房间。

所谓“杀熟”,在传统社会中就已经存在。“杀熟”指的是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利用熟客的信任,对熟客收取更高的价格。进入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线上活动几乎都会留下痕迹并存储在云端。平台掌握了这些数据后,通过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行为偏好,从而更加精准和便捷地实施大数据杀熟。“云计算”在这里转变为了“云算计”。

互联网公司能够进行大数据杀熟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数据,还在于一人一屏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公共性。不同于传统的线下统一标价,互联网时代,每个消费者面对的是独立的手机或电脑屏幕,这导致每个人所见的价格可能不同。这种个性化的价格展示让消费者误以为他们看到的价格与他人相同,从而为大数据杀熟提供了便利。

数据优势和一人一屏的消费场景只是互联网公司实施大数据杀熟的必要条件,真正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巨大的利润。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Benjamin Shiller的研究表明,使用个性化定价方法可以显著提升Netflix的利润。《资本论》中提到,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就会变得大胆起来。对于已经形成垄断的互联网巨头来说,14.55%的利润足以促使它们不顾消费者的愤怒和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扩张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市场垄断地位越稳固,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权益就越不利。在传统社会中,商家杀熟还有更多顾虑,但在互联网时代,一旦平台成为垄断巨头,消费者将无处申诉,也无其他选择。

随着弹窗广告和大数据杀熟等现象逐渐为人熟知,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的态度也趋于谨慎。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大数据带来的诸多好处,如提高交易匹配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数字政府建设等。大数据杀熟之所以受到广泛批评,主要是因为商家忽视了用户隐私,违反了诚信原则。我们需要制定新的数据规则来引导技术的发展,通过加快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和反不合理竞争的相关立法,才能为大数据应用划定界限,实现从“数据趋恶”到“数据向善”的转变。

文/何煦阳(湖南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玲玲成敏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频发算计变成计算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