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赋能”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随着数据竞争日益激烈,“大数据杀熟”现象逐渐引起各方关注。
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透露,“大数据杀熟”主要通过歧视性算法实现。这种做法的本质是牺牲消费者利益,以最大化平台的数据价值。消保委指出,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实际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
消保委呼吁建立健全数字规则,尽快出台针对算法的规范措施,促进平台算法的公平性,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保委于近日公布了相关调研结果。调研显示,在大数据环境下,交易越来越依赖算法实现。互联网平台利用不断优化的算法和提升的计算能力,向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丰富、精准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然而,算法的不透明性和难以解释性,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防止不公平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调查,早期的“大数据杀熟”主要依赖简单的算法判断,如对老客户收取更高价格。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算法迭代迅速。平台收集了大量用户信息,使得个性化推送成为主要营销手段,竞争的核心则在于推送的精准度。
例如,在2020年下半年,消保委曾模拟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使用同一款应用,并进行一段时间的操作。测试发现,不同设备接收的广告差异巨大。模拟低收入人群的设备频繁收到低价劣质商品和网络贷款广告。此外,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特定品牌的手机用户更容易被推荐更昂贵的车型。
消保委表示,相比于早期大数据杀熟显而易见的定价差异,基于复杂算法的价格组合更加隐蔽,也更容易被合理化解释。消保委在不同平台上测试了预订房间、购买食品等业务,发现不同账号之间的价格差异显著增大。不过,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千人千价”更多是由原价与临时生成的各种优惠券组成。这些优惠券通常附带不同的理由,如“上个月您打过车”或“前天您买过菜”等。
消保委认为,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可能会加剧个体间的认知偏差。平台出于商业目的的算法歧视,可能形成信息茧房,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由于缺乏免受算法决策影响的权利,实际上被剥夺了应有的选择权。因此,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价格组合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总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消保委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数字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