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大家都会纷纷吐槽自己遇到的问题。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状况分析报告》,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处理消费者投诉982,249件,相比2019年的数据增加了19.59%。这表明消费市场的整体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18年,许多电商平台、出行服务以及在线旅游平台就被曝出存在这种行为。原本旨在惠及大众的大数据技术,似乎逐渐变成了某些互联网企业宰割消费者的工具。
互联网上消费者的各类行为和历史消费数据都能被数字化记录下来。例如,我们在电商网站或移动应用上的浏览、收藏、购买等活动都被详细记录。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根据每位用户的特征、画像和偏好,提供个性化推荐,甚至根据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这种做法源于电商希望通过消费者画像尽可能多地获取交易中的利润,即所谓的“大数据杀熟”。然而,大数据技术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要在取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隐私数据,它确实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如今,我们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程度和数字化水平日益提高,成为普遍共识。面对海量的潜在消费者,企业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定义并数字化真正的目标群体,对其进行精细化分层管理,并及时跟进线上渠道,构建客户画像,深入了解如何更好地接触和服务客户。根据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持续关注客户动态,激活客户价值。
未来的零售行业将更加依赖数字化供应链,通过数据和算法决策对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建模,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商品铺货、补货和调货决策。通过优化供应链决策(如供应时间、数量和周期)来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降低库存周转时间,减少企业库存风险。
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市场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零售业亟需向线上转型,实现数字化运营。企业不仅要抓住短期的流量红利,还应长远规划零售场景,细分客户群体,升级产品,整合全渠道资源,实施精准营销,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商家必须充分挖掘每个消费者的潜在价值,这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相较于传统行业的核心优势所在。
当前,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采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个人数据被广泛收集和共享,但我们始终应该将保护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放在首位。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