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杀熟”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电商、外卖和打车平台纷纷陷入其中。
近期,美团、滴滴和携程三大平台相继被曝光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有用户发现,美团会员在点餐时,配送费反而增加;滴滴平台在相同行程条件下,不同手机收到的预估价格也有所不同,差距较大。最近,携程也被爆出类似情况,同一房间在高端手机上显示的价格比低端手机更高。
央视记者通过实际测试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千元机型预订的房间价格为1158元,而使用3000元以上机型预订的房间价格则为1258元,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
这种“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上述三个平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利,显然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但消费者往往束手无策。
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杀熟”几乎无法避免。例如,在电商平台,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浏览时间和对商品价格的认知等因素,为其“量身定制”推荐算法。不同的算法会导致用户看到的商品和价格各不相同。
平台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一方面提高了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身的收益。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本杰明·希勒的研究表明,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估算用户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能够显著提升Netflix的利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数据杀熟”行为屡禁不止。
目前,“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规范平台行为,国家正在推出反垄断法,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例如,《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已经对部分行为进行了限制。两会期间,如何有效管理“大数据杀熟”也成为重要议题。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平台的“杀熟”行为有望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