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明朝,“仁义礼智信”的演变历程
在中国悠久的思想文化中,孔子创立的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反映在实际生活中。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了“仁”和“礼”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轨迹。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朱廷劭研究团队,利用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白话文本大数据,对“仁”和“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选取了132部儒家经典文献,统计了“仁”和“礼”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频率,从而描绘出它们从春秋到清朝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对各著作中“仁”和“礼”词频的均值差异检验,研究者们判断了两者在不同著作中的重视程度。
这项研究采用了由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古文白话心理语义词典(CC-LIWC)。通过运行该词典的主程序,研究人员计算了“仁”和“礼”在各个朝代(时期)儒家经典中的词频平均值,并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示了从春秋到清朝的演变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仁”和“礼”的词频在春秋至清朝期间经历了多次起伏。其中,“仁”的最高点出现在隋唐时期,“礼”的最高点则在魏晋时期,而两者的最低点均出现在元朝。在魏晋时期,门阀世族依靠“礼”来维持社会等级制度,因此“礼”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而在隋唐时期,“仁”的词频达到顶峰,“礼”的词频则大幅下降,这可能与当时的古文运动有关。安史之乱之后,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抵制了世家大族的“礼”,否定汉魏以来的官方儒学,强调复兴儒学道统,使得先秦儒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仁”和“礼”在不同儒家典籍中的重视程度,研究团队将唐朝安史之乱作为时间节点,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后以及春秋至清朝。结果显示,在安史之乱前,“礼”比“仁”更为常见。而在安史之乱后,两者在经典著作中的提及频率趋于一致。这表明,安史之乱可能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仁”和“礼”词频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转折点。
朱廷劭研究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该研究基于白话文本大数据,通过分析长时间跨度的词频变化,揭示了“仁”和“礼”在儒家典籍中的演变情况,克服了以往定性分析难以处理大量白话材料的难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中为人熟知的“五常”,是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朱廷劭研究团队根据对中国二十五史文本的数据分析显示,从先秦到明朝,“五常”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缓慢增长期(先秦至隋唐)和急剧下降期(隋唐至辽金元)。在这段时间内,“五常”的词频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达到了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