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大数据告诉你,延安当年有多红|4万多名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里是抗战中的“光明之城”
作者头像
  • plane资讯
  • 2021-04-18 04:44:53 9

延安,这座充满革命精神的城市,在1938年的寒冬时节,吸引了无数满怀理想的青年前来追寻光明。彼时,诗人何其芳用诗描绘了延安的景象,这里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爱国青年前行的道路。

抗战期间,延安成为了无数追求进步的青年心中的圣地。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持久抗战的重要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延安因此成为中国最具革命性和进步性的城市。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使无数爱国志士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茆梅芳表示。据统计,抗战后至延安的知识分子多达四万余人,其中不乏来自富裕家庭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从世界各地归国抗日的华侨青年。

通往延安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组老照片无声地展示了革命青年的艰难历程:尽管衣衫破旧,但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以救亡团体的名义,徒步跋涉1万多里,历时13个月,最终抵达延安;

年轻的爱国华侨孔迈,与几位同伴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回国抗日。他在寄给父母的照片背面写道:“妈,把我献给祖国吧!”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设置了重重障碍,试图阻止爱国青年前往延安。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住志士们的脚步。正如当时的流行语所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延安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氛围,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它依然成为了温暖、光明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圣地。四万多名怀抱报国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聚集于此,一部分直接参与边区党政军民机关的工作,另一部分则进入干部学校学习后再分配。这些青年在延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有的奔赴前线英勇作战,有的则用笔战斗,创作出许多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字记者:陈晨 张斌

视频记者:陈昌奇 李华 吴鸿波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plane资讯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延安光明奔赴抗战知识分子多名当年告诉这里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