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告诉你,延安当年有多红丨缴纳公粮1万石,休息英雄们在南泥湾创造了奇观
作者头像
  • 周晶晶
  • 2021-04-19 18:07:58 4

77岁的郭淑英和她的80岁老伴赵振从新疆远道而来,专程前往延安南泥湾参观。尽管长途跋涉,但他们仍然坚持来到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我们以前只听说过南泥湾的故事,今天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片土地。”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内,面对一幅幅老照片,两位老人感慨万千。“当年,王震带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直到今天,当地仍然矗立着王震的雕像。”

王震带领的部队不仅在革命圣地延安留下了足迹,也在天山脚下继续发扬自给自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来之不易,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困难,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挑战。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这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迅速展开。同年春天,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寒冷的北风中,斗志昂扬地进入了南泥湾。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如没有住所就用树枝搭草棚、挖窑洞,没有鞋子就自己编织草鞋,没有工具就寻找废铁制作工具。

1942年,战士们用柳条编制筐子,进一步解决了物资短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将一片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的讲解员李茜介绍,大生产运动期间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其中一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一天能开垦四亩多的土地。

展览馆内展示的数据记录了当年三五九旅创造的农业奇迹:1941年,他们开垦了1.12万亩土地,收获了1200石粮食,并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到了1943年,开垦面积扩大到10万多亩,粮食产量达到了12000石,实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面自给。

1944年底,南泥湾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6万多亩,粮食产量达到了37000石,实现了“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并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了10000石公粮。

南泥湾的故事不仅被保存在展览馆中,它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漫步在南泥湾,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宽阔平坦的道路,听到人们在幸福生活中发出的欢声笑语。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仍在延续。

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表示:“近年来,我们发展了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建立了359创业基地,南泥湾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周晶晶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万石南泥湾延安公粮奇观缴纳休息当年告诉创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