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领域具有多个行权环节和庞大的资金规模,如果监管缺失或者控制机制失效,很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然而,从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该领域的相关涉案人员常常通过伪装和变换手法来隐藏自己的身份,有时利用家人和亲属作为掩护,甚至有些干部会采取内外勾结的方式作案,这增加了监督和纪律执行的难度。为了有效发现、调查和处理这些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洁性,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监督效果、促进监管到位变得尤为重要。
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有效利用大数据来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明确权力运行流程,针对高风险环节设计精准的监督模型;二是推动权力运行的数据共享,将监督措施融入到权力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工程建设涉及众多部门和环节,我们在设计监督模型时,与工程实施、工程管理和审计部门紧密合作,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挖掘出工程项目腐败的特点。围绕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详细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变更、验收结算等环节中的52个风险点设置了超过70项预警措施,从资金、进度、质量、招标等多个维度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出现无计划、无立项、无审批等问题,防止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以及超预算、超概算等情况的发生,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廉洁性。
在推动数据共享和将监督措施融入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我们推动各责任部门将用权行为标准化和数据化,并将这些数据接入大数据监督系统,使监督者能够及时对比相关数据,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例如,通过对市人防系统的用权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招标环节存在大量问题。在涉及人防工程维修和改造的107个招标项目中,有63个项目存在同一公司中标率异常高、同一人代理不同公司参与投标等疑似围标串标的行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线索的进一步核查,最终揭露了市人防办原平战结合管理处处长才某与下属刘某多次收受贿赂、串通招标的违纪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