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完善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重要需求。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这两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变得尤为迫切。
申长雨指出,对于大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关键在于平衡保护与利用、安全与隐私的关系,确保数据能够有序进入市场的同时,保障其安全性。
针对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问题,社会主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和发明是否会产生新的知识产权,以及权利归属的问题。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听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研究相应的政策框架,并在相关规划文件中予以体现。
申长雨还透露,2020年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成果显著。全年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3万件,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5.8件,远超“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6.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年商标注册量达到576.1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为7553件。作品登记量为331.6万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为172.3万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为76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为6件,使用地理标志公用标志的企业达到1052家。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2549件,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441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14位,较2015年上升了15位。
此外,我国的知识产权运用效益也日益显现。据统计,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6%;全国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7.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9%。2020年,全球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了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到2180亿元,同比增长43.9%。使用地理标志公用标志的企业总产值达到6398亿元,有效支持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签约量为18.6万项,交易金额突破1.1万亿元。知识产权运用费进出口总额为463.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86.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