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经常利用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和行为习惯来实现个性化推荐。然而,这种个性化推荐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隐蔽的“杀熟”行为,即对老顾客收取更高的价格,而新顾客则享受更低的价格。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价格差异,还包括促销信息、库存情况等,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完全真实,只是为了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例如,一些消费者发现,他们在同一时间搜索同一商品时,由于使用不同的设备或账号,所看到的价格和促销信息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实则隐藏着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消费者刘宁就曾遇到这种情况,他通过对比两个不同设备上的价格发现,自己作为老客户反而支付了更高的费用。这种行为不仅让刘宁感到困惑,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除了价格差异,商品信息的推送也常常带有误导性。例如,一些商品页面会频繁显示“库存不足”、“限时抢购”等信息,目的是营造一种紧迫感,促使消费者尽快下单。事实上,这些信息未必真实,有时只是为了增加销量而人为制造的假象。消费者晶晶就曾因为这类信息而冲动购物,最终发现所谓的“抢货”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
此外,大数据还会根据消费者的设备类型、购物习惯等信息进行精准推送。比如,苹果手机用户可能会被推荐更高价位的商品,而安卓用户则看到较低价格的选项。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在于商家认为苹果用户消费能力更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价格设定。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使得消费者无法获得公正透明的购物体验。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们纷纷呼吁加强监管。中国政法大学的焦海涛教授指出,商家应避免利用消费者的行为数据进行选择性或误导性的信息推送,以免误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的吴子畏律师则强调,根据《电子商务法》、《反垄断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不得对老顾客实施价格歧视,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推荐应当以诚信为本,不应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工具。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落入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这种行为的监督力度,确保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