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破解大数据杀熟,有没有“第三条道路”?
作者头像
  • ZEALER
  • 2021-04-30 08:03:36 6

购买苹果系统手机的用户要比安卓系统用户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在某些出行平台上,将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后反而可以获得更大的优惠。此外,网购记录较多、信誉良好的用户有时却面临着更高的商品售价——这种情况被称为“大数据杀熟”,已不再是新鲜事,而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焦虑。

“大数据杀熟”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从而实施差异化定价的行为。其核心逻辑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差异化定价并不一定构成“大数据杀熟”。例如,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地区因交易数量、级别等因素出现不同价格是合理的。然而,在这里,平台通过对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其购买意愿、习惯和能力,并据此给出较高价格,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一级价格歧视”。

在传统商业中,这种“看人报价”的行为通常难以实现。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使得这种行为成为可能。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可以预测个人未来的可能行为,并通过界面设计引导当前行为的发生。随着用户使用频率的增加,画像数据不断积累,预测分析变得越来越精准,最终达到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套”。

大数据杀熟的影响有多大?一项针对Netflix的研究发现,如果仅根据传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利润可提高0.3%。但若通过收集用户的在线行为数据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估算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则可将利润提升至约14.6%。长期的算法定价还会对整体市场竞争产生影响。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采用算法定价后,德国零售加油站的利润率在一年内提高了约9%。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市场的定价逐渐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算法合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商家应明码标价。然而,“大数据杀熟”却根据用户的购买能力和习惯给予不同价格,这违反了明码标价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这一行为的隐蔽性也是一个问题。消费者在浏览网页或使用手机时,即使看到的价格与其他用户不同,也很难立即察觉。这不仅导致经济损失,还会引发心理失衡,因为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暗黑模式”,对消费者造成了隐性的伤害。

目前,针对大数据杀熟的主要管理措施是加强政府的立法和监管,并鼓励企业自我纠正和自律。那么,作为直接使用者和体验者的用户应该如何应对?是否存在破解“大数据杀熟”的第三条路径?

尽管“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但一旦曝光则很难隐藏。复旦大学孙金云团队通过800多次手机软件打车调研发现,打车费用与手机价格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结论也被许多网友证实。类似的方法也被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欧盟委员会等机构使用,通过征集“神秘顾客”来追踪比较网页上的差异化定价。“大数据杀熟”虽然隐蔽,但并非不可见。

滥用算法会导致价格歧视,但也可以用来发现问题。一种叫做“抓取审核”的方法就是通过合法手段抓取网站上的价格相关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搜索排序、商品评论等,并进行关联对比,从而发现潜在的价格歧视现象。专业的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逆向工程直接测试,通过输入特定的数据结构问卷来获取结果,进而破解定价算法,审核模型中的偏见。

平台的消极监管会助长算法带来的伤害,需要多方评价和监督。大数据杀熟依赖于界面诱导和算法不透明,通过调整界面和算法系统,网页或应用程序可以重新规划用户的选择框架和浏览路径,可能会以消费者不愿接受的方式收集和使用数据。但这些行为并未直接造成伤害,平台甚至从中获益,因此可能选择视而不见。面对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平台宁愿暂停服务也不愿投入精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咨询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媒体公众的意见,进行行业评估、持续研究和舆论监督,通过外部质询推动平台业务健康发展。

提高算法素养和维权意识,形成整体性的良性共识。几年前,算法对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个神秘的概念,但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算法无所不在的世界里。因此,如何认识算法、如何看待由算法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和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算法,是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素养。对于智能追踪,人们常感到矛盾,比如不上网、不用智能设备、关闭推荐等,但这些功能确实带来了便利。目前,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用户算法权益的案例还很少,许多人知道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在社会中形成良性共识,需要专业人士发挥关键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通过过去的经历可以预见未来,而预见未来又能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一幅漫画描绘了行进中的人类,每个人都盯着手中的电子设备,步履匆匆。而在路边,两个机器人安静地读书画画。这幅画的标题是:“人类在成瘾,机器在学习。”大数据杀熟并不是智能社会中最严重的问题,也不是最后一个问题,但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现在是否抬头看看四周,思考方向,反思前行的道路和自身的处境。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ZEALER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三条光明时评道路有没有破解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