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传统历史时期如明朝的中国人习惯于模糊而非精确,笼统而非详细地描述事物。这种模糊的理念导致他们对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人口、财产等资源缺乏清晰的认识,进而影响了社会管理的能力。
然而,复杂的文官系统自古以来就需要依赖官方统计数据来运行。统计数据的质量,无论是详尽还是粗略,都会直接影响到官僚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一个高效且健全的官方管理系统通常需要拥有全面且详细的数据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包括“BATJ”和“TMD”在内的大型商业公司能够收集个体公民的数据。这些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公司,在面对单个公民时往往占据显著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和资金上,还在于它们掌握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所需的大量数据和信息。
除了商业公司,各国政府机构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得益于“互联网+政务”或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的行动及其掌握的部分数据得以广泛传播,并接受公民的监督。
然而,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他们的个人生物信息、行为轨迹等看似普通的数据,实际上构成了信息时代宝贵的信息资产。如果这些数据落入不良商业资本手中,可能会被用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管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控制或影响个人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这种方式可能导致普通个体受到潜在的影响或“控制”。
因此,尽管数据改变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方式,但包括大数据在内的许多高新技术具有“双刃剑”的特性,仍需我们保持警惕。只有在对这一问题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利用这些工具预防或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