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深夜回应“高抽成”谴责:大数据“杀熟”之路已走进下半程
作者头像
  • 陈绍冰
  • 2021-05-11 22:37:08 4

尽管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措施正在加速推进,但面对罚款,如腾讯仅被罚了50万元,这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显然难以遏制其对垄断利润的追求。

四月底,滴滴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与滴滴出行同属北京小桔)与腾讯一同受到了处罚。此前,滴滴因高抽成问题备受诟病。然而,即使在接受了处罚后,滴滴仍继续实施大数据杀熟策略,甚至出现了乘客支付154元,司机却只收到95元的情况。这种现象引发了更多司机的不满和客户的质疑,最终导致滴滴在周五深夜发表了“谦逊”的回应。

该回应主要涉及三点:

  1. 高抽成(超过30%)的订单比例很低,只有2.7%。司机的平均分成高达79.1%。
  2. 平台为了方便乘客在雨天和高峰时段打车,将部分抽成用于二次分配。
  3. 不同城市、不同距离、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路况,乘客的费用和司机的分成比例均有所不同。

乍看之下,这些解释似乎合理且逻辑清晰。例如,滴滴之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司机收入占据了较大比例,平台利润仅为微薄的3.1%。

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首先,既然高抽成订单只占2.7%,滴滴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解释这个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滴滴实际上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滴滴列举了诸如拼车和拥堵等情况,但这些情况并非小概率事件。这与数据统计得出的高抽成订单比例仅为2.7%的结论相矛盾。滴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证明高抽成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并未解决乘客和司机之间的矛盾。

此外,滴滴提出的“二次分配”概念也有待商榷。这种做法更像是企业内部的自我调节,而非真正的公平分配。事实上,这种“二次分配”不仅增加了平台的复杂性,还可能加剧市场不公平。

最后,滴滴声称根据不同因素定价,但并未对外公示具体的计算方法。这使得乘客难以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此外,滴滴所谓的“高科技算法”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歧视手段,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制定不同的价格,从而最大化利润。

复旦大学副教授孙金云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在北上广深渝五个城市中,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力度远小于安卓用户,而使用更贵手机的用户更容易打到高价车辆。这项研究虽然规模较小,但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它表明滴滴的算法可能存在不公平之处。

为了有效打击平台经济的垄断行为,官方应加大对高校团队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开展针对互联网巨头的研究。这类项目可以提供更多样本和视角,有助于揭示平台算法的不公平之处,从而迫使平台改进其运营模式。

尽管短期内“杀熟”现象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从长远来看,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监管,可以逐步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陈绍冰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抽成半程之路谴责滴滴深夜回应走进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