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揭晓,揭示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多个关键特点。据市科技奖励中心的统计分析,上海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呈现出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特点,中青年科研人员是科研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高校是上海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企业则在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此外,上海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合作也十分密切。近年来,上海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涌现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中青年科研人员成为主力军
在项目完成人的年龄结构上,上海的科研团队呈现出老中青结合的特点,其中中青年科研人员是科研队伍的核心力量。2020年度获奖项目的负责人中,大多数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其中50至60岁的占比最高,达到42.4%;其次是40至50岁,占比38.7%。这两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大多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总体而言,30至50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在所有完成人中占比超过70%,其中30至40岁的占比35.3%,40至50岁的占比35.6%。此外,45岁以下的团队占比高达67.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共有45位项目负责人是“80后”,年龄最小的是一位31岁的科研人员,她是智慧水体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的负责人,来自华测导航。
民营企业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从项目完成单位的类型来看,获奖项目的843个完成单位中,企业的数量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总数相当,占比接近50%。在所有获奖项目中,高校是主要的创新力量,占比39.4%,而在高等级奖项(特等奖和一等奖)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44.7%。相比之下,企业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26.8%,在高等级奖项中占比11.8%。这表明,高校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企业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向来看,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近年来不断上升,表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愈发显著。2020年度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高于2019年的6家。企业不仅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类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科学普及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参与比例达到40%。
长三角地区合作最为频繁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合作特点。269个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共有843个,平均每个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较往年呈持续增长趋势。外地单位参与的项目有108项,占比40.1%。多个类型的单位参与的项目有155项,占比57.6%。
从合作单位的地域分布来看,外地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广东、湖北等地。2020年度获奖项目大多由多家单位合作完成,共有227家是外地单位,占比26.9%。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单位最多,共有83家;其次是京津冀地区,有43家;广东和湖北分别有22家和20家。
重点产业涌现众多高质量成果
统计分析还显示,2020年度高等级奖项成果与上海的重点产业领域密切相关,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高等级奖项中,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最多,共有32项,占比37.6%,涵盖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疾病防控、中医药等多个领域;电子信息领域的成果有17项,占比20.0%,包括软件、微电子、通信等领域;新材料领域的成果有11项,占比12.9%,涵盖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品、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先进制造领域的成果有11项,占比12.9%,涉及高技术船舶、智能仪器仪表、汽车及轨道交通等领域;能源与环境领域的成果有10项,占比11.8%,包括高效节能、水污染治理、海洋动力等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的成果有4项,占比4.7%。
从科学领域来看,2020年度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材料、医学、信息等领域。工程与材料领域的成果最多,共有110项,占比39.1%;医学领域的成果有53项,占比18.9%;信息领域的成果有51项,占比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