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三五”以来,贵阳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实验区的核心区,致力于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大数据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社会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模式等多个领域。
2021年,贵阳将继续深化“万企融合”行动,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快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200个大数据应用场景。
在观山湖区的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每天都有两名工人通过“砼智造”高功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操控三条生产线。从原材料配比到产品生产和配送,所有环节都实现了全面追踪和溯源。自2018年“砼智造”云平台上线以来,该公司的人工成本降低了200多万元,生产效率提高了10%,不良品率从0.8%降至0.27%,能源利用率从27.8%提升到35.5%。
通过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贵阳市成功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兴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的新跨越。“大数据+智能制造”不仅使海信智能工厂实现了提质增效,还推动了传统中药企业汉方药业进入大数据自动生产时代。此外,“老干妈”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环节的全程监控。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深入推进“万企融合”行动,获批成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超过85%。全市共有899个项目纳入省万企融合项目调度库,形成了62个省级融合标杆项目和608个市级融合示范项目,带动了1054家企业开展融合。
2021年,贵阳市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电子行业应用服务平台项目)等国家重大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建设。借助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的契机,贵阳市将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积极发展大数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贵阳市公安局块数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实时监控遍布贵阳各个角落的天网探头状况,分析相似率,实时跟踪犯罪嫌疑人和其他可疑人员的位置。近年来,贵阳市公安局依托大数据理念和手段,破解了社会管理难题,引领警务改革方向,建成全国首家“块数据指挥中心”。
贵阳市还建成了首个地方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全国首个市、区两级政府一体化数据开放平台。在“中国开放数林指数”评估中,贵阳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在全球30个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中位列第6。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模式实现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1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此外,“数智贵阳”逐步成为民生服务移动端入口,注册用户超过100万,身份证、驾照、社保卡等证件实现了全电子化,社保、医保、公积金等162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了“掌上办理”。
2021年,贵阳市将以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脸行贵阳、智慧停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政务大数据运用项目的统筹管理,支持在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生态、水务等领域建设一批融合应用场景。加快实施“数智贵阳”,大力推进块数据(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掌上自留地”公众平台上,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这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订单式农业平台。客户可以在平台上确定订单关系,并通过摄像头或建立基站全程参与监管种植或养殖过程。去年3月,贵州自留地科技有限公司与朱昌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贵州晨科斯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农旅一体、药旅一体大数据农业的发展,建设朱昌智慧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同年9月,该项目代表贵州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
“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行政村通光纤建设,优化行政村5G网络向30户以上自然村延伸,到2025年,30户以上自然村的高速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将达到100%,乡村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贵阳市还将积极打造国家数字农业乡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引进和运用新型智能农业设备,构建涉农资源要素数据共享机制。围绕乡村治理工程,推进数字政务向乡村拓展,探索建立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信息共享平台。
贵阳市通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大数据融合发展,不仅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贵阳市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贵阳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程度指数达到5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未来,贵阳市将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数据价值化的实现路径,提升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用数据创造智慧生活,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