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算法沦为“算计”,大数据“杀熟”或可重罚5000万
作者头像
  • 吕蓓
  • 2021-06-27 13:37:05 8

经常使用某个App的用户可能会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价格竟然比新用户更贵。这种情况你是否遇到过呢?

近年来,“杀熟”这个词变得越来越常见。比如在预订酒店或订购外卖时,不同的用户会收到截然不同的价格信息,而老用户的价格往往更高。针对这种由大数据引起的“杀熟”问题,深圳正在征求意见的条例规定,对于此类行为可能处以最高5000万元的罚款。那么,地方性法规能否有效遏制大数据“杀熟”呢?

新老用户的不同待遇

部分网络平台在配送费用上对老用户收取更高的费用,或者在多次消费后反而降低了价格,甚至老会员的优惠力度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同样地点、同样时间打同一种类型的车,老用户反而会被收取更高的费用。这种新老用户之间的“差别对待”现象,被人们称为大数据“杀熟”。

北京市消协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有超过50%的人表示自己经历过“杀熟”。与此相对应的是,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都被曝光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实行差异化定价。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通常表现为同一个App上的会员价高于非会员价,或者相同的商品在不同设备上价格不同。

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某些品牌的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的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其他品牌手机用户的三倍。

算法定价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算法定价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价格违法行为举证困难和价格歧视法律认定的模糊性等因素,当消费者遭遇“杀熟”时,其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刘某通过某外卖平台下单,配送费为4.1元。同一天,另一位新注册的用户在同一地点购买同样的套餐,配送费却仅为3.1元。刘某认为平台存在“杀熟”行为,要求赔偿500元。平台则辩称配送费是在用餐高峰时段动态调整的。法院最终并未支持刘某的诉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张志安教授表示,监管大数据“杀熟”的难点在于平台掌握了数据和算法规则,这使得外部难以有效监管,也难以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

地方立法行动

除了行业自律,还需要加强监管来打击大数据滥用。《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市场主体通过数据分析对相同交易条件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反规定的将面临重罚——违法所得不超过1万元的,罚款起点为5万元;情节严重的,罚款金额可达5000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的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刘俊海教授指出,深圳拟重罚大数据“杀熟”的举措得到了网民的广泛支持,这也是加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的重要措施之一。

今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明确指出大数据“杀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差别待遇行为。

刘俊海表示,深圳的特区立法具有“破冰”意义,未来需要逐步完善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明确数据权属,推动数据确权,保护用户权益。

(原标题:新老用户“差别对待”?最高可罚5000万元)

来源:浙江在线

流程编辑:u024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吕蓓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重罚算计沦为算法数据500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