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工人们只需使用平板电脑便能够全面掌握生产情况。作为国家级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该公司生产的高频绕线片式电感已成功进入华为、中兴、TCL等全球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在国内电感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邓世春表示,公司之所以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得益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道路。2018年,顺络迅达借助贵州省和贵阳市的“万企融合”和“千企改造”政策,利用贵州工业云平台,逐步建立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MES)。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设备和物料的联网和智能化改造,从而优化了生产流程,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同样地,在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中,所有设备均实现智能化运行,实时状态数据被传输到计算机系统,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化投料、精确添加溶剂以及液体制备的精准控制。2017年,汉方药业引入智能制造、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提升了能源利用率。据统计,转型后,生产成本降低了约10%,产品合格率提高了近10%,水电气消耗效率也提升了大约10%。
顺络迅达和汉方药业的成功案例仅仅是贵阳高新区众多企业迈向智能化生产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积极落实“四个融合”的战略目标,以推动高端消费品和制造业为核心任务,通过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高新区内的大量企业正经历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的技术改造,推动区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已经获得了13个省级大数据融合标杆项目,实施了142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251家企业实现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标志着贵阳高新区在推进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