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这一概念迅速风靡起来,从查公交地铁线路到实时路况查询,再到手机支付,这些应用场景是否都与大数据有关?尽管许多人提到当今是大数据时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大数据?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数据仓库之父Bill Inmon提出。麦肯锡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在各行各业中积累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推动新的消费增长和消费者盈余。百度百科则指出,大数据,又称巨量数据,指的是那些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以增强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早在2009年,大数据就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当时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远不如谷歌公司。公共卫生部门依靠传统的数据反馈方式,获得的信息比实际疫情传播速度滞后两周,而谷歌公司通过分析美国网民在网上搜索的大量关键词,成功地利用数字模型预测了疫情传播路径,为官方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此后,“大数据”成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热门话题。几乎所有世界顶级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拓展到了大数据领域,无论是社交媒体、新闻门户还是电商平台,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2013年更是被称为“大数据元年”。
大数据的来源极其广泛,几乎无所不在。例如,你浏览过的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以及你访问过的实体店都会留下记录,这些记录就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然而,大数据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庞大的数据量,而在于对这些数据的专业化处理,从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在手机淘宝上搜索某种商品后,下次打开时首页就会推荐相关产品。同样,在今日头条上关注某些疫情信息后,相关的内容就会不断被推荐给你。这就是大数据的一种应用。它可以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越来越精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以通过特定时间、地点等信息分析出区域消费特征、性别差异和消费习惯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预测市场趋势,调整销售策略、产品结构和库存管理,从而创造商业价值。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K线图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K线图实际上是通过交易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加工而成的,因此可以说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专家关注重要信息,新手可能只能依赖图表,但这些图表都是由大数据统计得出的。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通常也会利用大数据算法来决定下一步是买入还是卖出。
最近,百度宣布将在苏州建立生物计算研究中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自然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李彦宏曾表示,生物计算是一个高度融合的领域,生物和计算的结合能够有效利用大量生物数据,将药物发现的过程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为人类健康谋福利。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医生可以识别不同癌症患者的病变特点,实现个性化治疗,降低医疗成本。此外,大数据还能在基因测序和重组等领域发挥作用,简化复杂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好的科研成果。
提到汽车,不得不提最近互联网巨头的造车热潮。小米、华为和360等公司纷纷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不过它们更多是以技术赋能为主。汽车上的各种传感器,如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也是大数据的一部分。互联网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大多需要通过大数据来实现,包括操作系统、智能云服务等。
360公司的周鸿祎明确表示,360不会单独造车:“手机失败后,我认识到自己不适合造车,硬件只是好的身体,软件才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身体只是行尸走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将其系统地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通过用户的查询、阅读和购买记录,进行个性化推荐,可以说我们的消费生活正在被数字化定义。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