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流域系统的综合管理迎来了高科技的支持。6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政府联合建设的长江模拟器科学装置(以下简称“长江模拟器”)战略合作协议在重庆广阳岛正式签署,并举行了“长江模拟器示范基地”的揭牌仪式。
“简而言之,长江模拟器是一个利用大数据驱动的长江流域综合模拟与调控决策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长江模拟器以水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水循环作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相结合,形成一个包含水、土壤、空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要素的复杂系统。
实现流域的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持。通过建设长江模拟器,可以实现水循环、水环境、水生态以及社会经济过程的耦合模拟,集成创新流域水生态恢复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夏军院士认为,长江模拟器是科技创新支撑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具体体现。
长江模拟器具备三大主要功能:“了解过去长江”、“认识现在长江”和“展望未来长江”。这三大功能涵盖了从地质历史时期的研究到现代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模拟,再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
长江模拟器的建设涉及六个关键环节,包括建立长江流域的立体监测系统、多源数据共享系统、水系统综合模拟模型、绿色发展评价系统、公众参与和教育平台,以及科学研究与政府决策的沟通平台。长江模拟器建成后,将为流域水患预警、水环境和水生态评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长江模拟器是一项由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工程,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地学与资源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正在积极推动广阳岛的生态建设。长江模拟器落地重庆广阳岛,将助力重庆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长江模拟器的建设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将支持大河文明馆和智慧广阳岛的建设;第二期将针对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扩展长江模拟器的功能,建设长江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网络;第三期将力争成为国家级重大科技设施,并建设长江模拟器科技创新园区。
长江模拟器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管理水平,还将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