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每天都有不少客户紧急联系,表示自己因轻信志愿填报指导而受骗,希望能够尽快阻止相关转账。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控部门负责人透露了这一情况。最近,他们将防范高考诈骗视为风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系统发现符合高考年龄段的用户进行大额转账,就会通过弹窗提示等方式提醒用户注意高考诈骗风险,并建议用户采用延迟2小时或24小时到账等措施保障财产安全。
据了解,当前高考诈骗手段愈发猖獗。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招生办工作人员或高校领导的熟人,声称可以帮助购买内部指标,从而诈骗考生家长的钱财。此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所谓的权威专家,谎称掌握外部大数据,以提供志愿填报指导为名行骗。
一位互联网消费贷款服务公司的风控部门负责人表示,面对高考诈骗手法的多样化,他们也在不断调整风控措施。例如,在用户申请贷款时,风控系统会检查用户是否接触过涉嫌高考诈骗的手机号码或短信号码及相关链接,一旦发现,就会立即通过人工电话等方式劝阻用户,防止他们被骗。
“我们每天都在扩充涉嫌高考诈骗的各类联系方式黑名单库,尽量减少高考诈骗的发生。”他强调。然而,仅靠大数据技术进行事中劝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入手,让更多人了解高考诈骗的各种套路,从而在第一时间自我防范。
每年高考结束后,各种高考诈骗活动便迅速增加。据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风控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周内,此类诈骗行为愈发频繁,每天都有数十名受害者打来紧急电话,希望尽快拦截转账资金。
他认为,由于转账行为已经发生,中途拦截几乎不可能。除非用户事先采取延迟2小时或24小时到账的方式。
在他看来,这种紧急电话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反映了高考诈骗手法的多样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难以防范,直到转账完成后才发现自己被骗。
记者了解到,目前常见的高考诈骗手法主要有四种:一是不法分子冒充招生办工作人员或高校领导的熟人,以可以购买内部指标为名诈骗家长钱财;二是通过获取考生信息,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考生符合领取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条件为由,诈骗考生或家长缴纳押金或手续费;三是冒充所谓的权威专家,声称掌握外部数据,提供志愿填报指导,借此行骗;四是向考生或家长发布虚假录取信息,诱使他们将所谓的学杂费或录取费转入指定账户,甚至以录取为名,诈骗家长提前缴纳保证金或占位费等。
“由于这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的急切心理,导致他们容易轻信诈骗手段。”该负责人表示。
最近,他们还遇到了一种新的诈骗手法,即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知道成绩的心理,通过家长群、考试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虚假的“提前查询分数”链接,不仅收取高额查询费,还会诱使考生和家长输入个人身份信息。
“幸好相关部门已经叫停了校园贷业务,因此不法分子很难再通过这种方式骗取个人信息。”他补充道。不过,这些不法分子很快找到了新的诈骗途径,通过掌握受骗者的亲友联系方式,虚构所谓的紧急信息(如家人遭遇车祸急需救治等),向考生的亲友继续行骗。
据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透露,高考诈骗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前不久,他们接到一位家长的紧急求助电话,对方轻信了“花钱购买大学内部入学名额”的谎言,一次性转账数万元。等到他们顺着线索查到诈骗者的账户时,钱已经被取走。
面对日益严重的高考诈骗现象,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加强自身的风控措施。
“我们现在主要的风控手段是,一旦发现符合高考年龄段的用户进行大额转账,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提醒用户警惕高考诈骗风险。”负责人透露。此外,他们还试图根据用户以往购买高考辅导材料的历史记录,对他们在这段时间内的大额转账发出防诈骗风险提示。
然而,这样的风险提示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影响用户体验,也有人认为部分用户可能会因为轻信骗子而忽略这些提示。
记者了解到,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此选择从源头入手,一旦发现用户曾接触过涉嫌高考诈骗的手机号码或短信号码,系统就会直接把他们的借款或转账请求转至人工客服,由客服人员迅速致电用户进行劝阻。
“经过客服人员的提示后,部分用户意识到可能存在诈骗风险,于是暂停了相关转账或借款行为。但仍有部分用户对骗子的话术持怀疑态度,这时我们会建议他们采取延迟2小时或24小时到账的措施,给自己一个冷静期。”该负责人表示。他还听说有些互联网贷款服务机构直接拒绝发放贷款,以阻止高考诈骗行为。
他坦言,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事中劝阻机制,但不法分子也在不断更新诈骗手法。例如,一些平台已经锁定了一些涉嫌高考诈骗的电话号码,不法分子便频繁更换号码继续行骗。由于平台主要依靠用户的举报来收集这些诈骗号码,当部分用户出于面子问题不愿意主动报告时,平台的数据搜集范围会受到限制,难免会有遗漏。
“目前,我们正在与其他互联网和金融平台合作,共享涉嫌高考诈骗等各类互联网金融诈骗行为的黑名单数据,以构建更广泛的防护网络。”这位负责人指出。
在他看来,真正要从源头上预防高考诈骗,除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事中劝阻机制,还需要相关部门与各地警方合作,加大对高中学生的防骗宣传力度,使更多家长和考生在接触到诸如“花钱买大学内部入学名额”、“精准志愿填报指导”、“入学需先缴纳占位费或学杂费”等信息时,能够迅速识别并规避诈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