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以良好生态环境著称的贵州似乎难以与科技联系起来。然而,正是凭借其生态、气候、能源和地理等优势,贵州将大数据视为一次抢占先机的“突围战”。
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为贵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焕发了蓬勃生机。从无到有,再到逐步优化,大数据产业成为了贵州弯道超车的战略引擎,也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长期以来,“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地理环境使得“闭塞”和“落后”成为贵州的标签。面对生态与发展之间的两难选择,贵州积极寻求突破。2015年底,贵州正式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在缺乏可借鉴模式的情况下,贵州依靠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优势,率先站在了大数据的风口,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道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2020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5%,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贵州设定了2021年的目标:全省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同时,当地计划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推动大数据先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上黔货”走出大山
“现在农民们都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走进贵阳市息烽县立碑村广场,“贵州第一淘宝村”的牌子十分醒目,这个村子已经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中国淘宝村。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贵州农村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带货村”和“直播村”,与沿海地区的乡村同步进入电商时代。最初,村民们只知道在网上卖货,对大数据的概念并不了解。息烽县委、县政府迅速认识到电商产业的发展潜力,重点探索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了息烽网货信息库和产品培育库,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团队,加强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同时,以产销对接为重点,开展农业大数据试点项目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和互联网+农业工程。
“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县政府打造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计和分析全县各大商场、超市和便民站点的数量、分布和销售情况,形成了科学的农村产品网络销售数据库。”龙瑞告诉记者。
村民们发现,只要查看后台的物流数据,就能分析出产品的销售情况,从而调整销售策略,提升销量。以前,老百姓不懂得产品推广,但现在有人经常前往数据中心或主动向政府部门咨询数据,甚至寻找可以引流的自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对哪些网红适合卖货也有深入了解。
从包装设计、产品开发、仓储、电商培训、开店指导到物流配送,立碑村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商产业链,使“云上黔货”得以慢慢走出大山。
千里之行,始于“云”下
“以前出门买汽车票全靠碰运气,现在只需用手机点几下,通过APP就能了解车站的动态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时间。”6月15日,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村民韦有发感慨地说。
过去,每次去省会贵阳打工,韦有发都要提前一周到县城的汽车站买票,既耗时又费力。如今,只需登录“贵州省汽车票务网”,随时随地都能查到票并买到票。在平塘县汽车客运站,韦有发只需扫描身份证并输入验证码,不到一分钟就能自助取票。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贵州交通部门对“乘云而上”的追求和实践。近年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利用大数据手段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开发了联网售票、黔通途、智行公交、通村村乡村出行、黔出行出租车预约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其中,“通村村乡村出行”应用已推广到黔南和黔东南20个县,形成了覆盖贵州乡村公路出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在贵阳,停车难和交通拥堵一直是车主们的痛点。例如,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小区有超过15万居民,但停车位不足3万个。2015年起,贵阳市开始尝试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打通停车场信息孤岛,盘活停车位资源,提高闲置停车位利用率。
在2021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贵阳智慧停车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亮相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关注。通过贵阳智慧停车APP,市民可以享受到从车位查询、预订、导航到便捷支付的全流程智能服务,同时还可以查询充电桩、违章记录、电子驾照、年检等信息。据贵阳智慧停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贵阳公共停车资源的建设和升级,以及全市停车泊位数据的精准采集,贵阳市的停车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每个停车场的饱和度和收费情况都了如指掌,不仅为车主提供了便利,还实现了城市级智慧交通管理。
“亮码出行”有了安全盾牌
“刚开始,我们在小区内登记出入信息,既耗时又费力。有了贵州健康码后,最快一个人5秒钟就能过关,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两倍。”今年5月26日,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中铁建国际城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徐婉青感慨地说。
在过去一年里,所有搭乘公交车、进入超市或小区等公共场所的贵州人都习惯了扫码通行。但很少有人能想象,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在数千万贵州人口中鉴别出具有疫情风险的人群,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管控。
贵州健康码是在贵州省大数据局的统筹下,由云上贵州公司联合专业技术团队打造的。一个个二维码和健康码,构筑起数据长城,保护着数千万人的健康、安全和生命。
云上贵州公司健康码团队总指挥黄明峰表示,贵州健康码有两大特点:一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后台实时处理海量数据,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调用个人健康卡;二是高效防控、快速通关,疫情防控人员只需通过颜色判断风险等级,快速放行无风险人员,重点关注低风险人员,紧急处理高风险人员,大大减轻了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压力。
“通过承接‘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我们逐步实现顶层技术规划设计、系统架构集成、资源共建共享、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安全保障运行等关键环节,为贵州健康码的开发、实施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黄明峰说。
截至今年5月下旬,贵州健康码注册用户超过4500万人,累计系统访问量达17.39亿人次,累计扫码亮卡15.41亿人次。
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云上贵州在贵州健康卡迭代时增加了“疫苗识别”功能。打过一针的显示银牌,打过两针的显示金牌,这大大方便了相关部门的疫情防控。
健康码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保障这些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云上贵州构建了涵盖网络层、主机层、应用层、数据层的纵深安全防护体系,建立了实时、动态的安全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同时,组建了专门的安全保障团队,24小时对系统运行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社区生成“智慧大脑”
社区是城市的末端触角,也是百姓最能直接感受到大数据红利的地方。
作为国内最大的开放社区和棚户改造区,贵阳市花果园社区共有311栋高层建筑,入驻企业和商家超过2万户,总人口峰值近百万,被称为“全球最大社区”。为了破解这一超级社区的管理难题,贵阳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数智花果园”智慧系统的计划,并将其作为全省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重点项目和惠民工程。
“单纯依靠人力管理,即使增加更多居委会人员,也难以解决问题。”花果园街道办事处遵义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田碧霞表示。
2020年6月,数智花果园综合指挥平台上线运行。具体应用上,这个“智慧大脑”包括社区管理云脑中心、社区管理调度中心、社区管理小脑平台、物联网管理系统、仿真社区管理数字孪生中心、网格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中心、营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板块,集成了公安、市场监管、城管、物业、消防等分布式小脑,实现了全方位智慧化管理。
今年5月的一天上午11时,平台显示一家湘菜馆的净化器和风机关闭——餐馆图标呈灰色,不停抖动发出预警信息,并将信息推送给了物管和网格员。物管和网格员立刻打电话提醒商户。
“餐饮综合传感模块可以实时监控餐饮企业的油烟设备运行状态和油烟排放情况,包括油烟浓度、净化器状态、风机状态等指标。一旦设备关闭或油烟浓度超标,平台将自动报警。”工作人员说,自安装了油烟传感设备以来,整个花果园片区的餐饮店油烟污染至少降低了80%。
拥有300多平方米的南山高地小区,有一个经过大数据技术整合的党群综合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包括社区党建宣传、爱心课堂、维修服务、医疗保健、活动中心等八大功能。通过综合服务中心这一线下联络点,协同线上大数据平台,社区将懂维修水电气等设备的人员整合在一起,建立了“社区能人库”,居民可以就近获得服务。“对提供服务的人,我们会给予相应服务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教育、餐饮、医疗等服务。”贵阳经开区党政办副主任刘惠俊表示。
依托大数据技术,贵阳正在不断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快速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未来。(工人日报记者 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