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观察 | 破“圈”共融 大数据协同“一盘棋”促川渝经济“一起赢”
作者头像
  • jinanlanjiu1
  • 2021-09-06 13:37:31 9

人的一生终将老去,但城市的活力永不消退。

在智能时代到来之际,积极拥抱智能产业的城市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抢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布局,已成为城市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热潮中,四川和重庆两地在大数据协同发展方面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两地已有144个部门单位的5460类政务数据实现了共享;210项公共服务实现了共建共享,“川渝通办”平均每天处理约1.5万件业务;两地还实现了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的联动结算、公积金互认互贷,以及“渝快融、兴川贷”等跨省合作项目。

最近,四川和重庆两地进一步加强了大数据合作。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与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签署了《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此举旨在推动大数据联动,促进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升两地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两股绳拧成一股劲”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宣布建设前,两地在大数据产业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智慧生活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经变为现实: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办理社保、公积金查询、购房登记、预约挂号、教育缴费等日常事务。作为成都城市服务的总入口,“天府市民云”于2018年10月17日上线,让人们只需一个账号即可享受全方位的城市服务。

成都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基础雄厚。截至2020年底,成都拥有55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则达到330亿元,企业数量为698家。成都大数据发展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持续领跑中西部地区。

重庆同样具备强大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基础。2019年,重庆大数据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芯屏器核网”完整的产业链,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智能制造项目深入实施,1280个智能改造项目和115个数字化车间、25个智能工厂相继建成;5G基站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19年3月,重庆启动了“云长制”,在“管云、管数、管用”方面加大了部署力度。同年6月,《重庆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建立起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云长”,其他部门设立“系统云长”,各区县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云长”的架构体系。

通过一系列措施,重庆推动了政务信息的高质量聚合,初步建成了数字云平台,形成了政务云“一云承载”的服务体系。截至目前,重庆市整合(关停)了2079个信息系统,整合率达到了68.4%;2548个信息系统实现了“上云”,“上云率”从2018年的26.6%提升至99%。“云长制”的改革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

“数字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数据驱动,数据需要流通起来才能促进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了两地数据的互联互通,使两股力量拧成一股劲,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庆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协会秘书长陈谦表示。

2020年初,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地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利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共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两地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牵手一年 “双城生活”大变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合力打造数字产业高地,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而大数据智能化正是两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姚树洁教授表示。

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表示,借助双城经济圈建设,双方促成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签署了78项大数据智能化合作协议;二是实现了川渝政务数据的跨省共享;三是合力推动了成渝地区成功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面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协同创新体系。

川渝成立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

川渝两地合作一年以来,许多生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成渝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公积金互认互贷,川渝异地门诊医疗费用联动结算……

“以前需要在成都和重庆之间来回奔波,现在全程网上办理,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疫情期间更是非常方便快捷……”2021年1月,刘女士在重庆市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领取了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据了解,刘女士和朋友在重庆经营一家文化公司,随着川渝经济合作日益密切,股东们决定在成都成立新公司。在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刘女士通过“川渝通办”服务,仅用了30分钟便拿到了成都公司的营业执照。

重庆市民习惯通过“渝快办”办理各种政务和日常生活事务。川渝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以“渝快办”“天府通办”政务服务平台为纽带,联合打造“川渝通办”企业登记注册专区,推广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

市场监管部门的联动,体现了川渝大数据“对对碰”的成果。近期签署的《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了两地在大数据联动方面的合作,涵盖了数字基建、跨省通办、政务数据、信用体系、小微企业融资、“互联网+监管”、企业交流、大数据立法、大数据标准化体系等九个方面。

2021年8月,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展论坛举行,川渝未来将合力打造“大数据通道”。

“此次合作两地将共建共享中新数据通道,探索中新数据通道在川落地,这对四川来说是个好消息,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优势的体现。”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何雨表示,“此外,两地还将推动大数据立法、制定标准规范、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共建信用体系等务实合作。”

政府拥有普通企业和个人无法获得的大数据资源,并具有行政力量获取必要外部社会数据的能力。

在姚树洁教授看来,政务大数据的运用至关重要。川渝两地要形成合力,必须使两地居民的“双城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发挥更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真正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从经济学角度看,打造智慧城市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只有通过合作增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使大数据的社会经济效果更加显著。”

告别“千城一面” 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大数据领域的专家指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告别“千城一面”,在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特色,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成渝地区的市区(县)级城市正在积极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布局大数据产业发展,并依托城市现有资源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与毗邻地区形成发展合力。

重庆永川大数据产业园

2019年,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与成都天府软件园达成合作协议,在成渝产业协同创新、企业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依托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积极推动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工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实现人才共享,加快建设重庆市最具规模的大数据及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大数据人才”是永川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永川成立了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现已拥有102家院校成员和300多家企业成员,引进了中关村人才创新中心、达瓦大数据学院、勾正数据全国实训中心3个人才项目,建设运营重庆云谷·大数据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创新了园区+职教城+联盟工作站模式,制定了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基建之大数据应用人才职业技能标准。

目前,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已形成了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和电子商务五大产业集群。

四川省雅安市打造的“西部数港”

四川省雅安市在经开区打造了川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性价比最优的绿色大数据产业园,即四川省确立的成渝大数据产业基地——西部数港。

2020年底,西部数港第一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全面投入使用,具备1.2万个机架交付能力和18万台服务器的容纳能力,是川内唯一四大运营商全部接入的绿色数据中心,成为电信天翼云全国三大资源池之一,移动云全国九大核心节点之一。

“雅安存储,重庆交易;雅安研发,重庆应用”,雅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雅云”将主攻错位配套发展。

西部数港大数据产业园与重庆两江新区云计算投资公司共建数据灾备中心,与重庆光控特斯联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园,与重庆仙桃国际数据谷共同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园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创新平台。

此外,两地在智能化应用共创共享、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有诸多合作。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的建立,以及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在内江开设“分店”,帮助创业者和投资者更好地进行市场判断。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表示,两地将继续加强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引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跨区域项目合作及应用示范,强化大数据推动两地数字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成渝地区在大数据协同发展方面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观点认为,成渝地区大数据协同发展如同架设在成渝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便捷的服务。一旦“大数据走廊”真正成型,不仅将成为经济效益的“倍增器”,社会效益的“增色剂”,还能发挥“打板”效应,展现不同行政区域下的数据协同、共享的实际成效。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jinanlanjiu1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双城一盘棋川渝经济圈协同观察一起数据经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