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如何利用大数据为碳中和赋能增绿?
作者头像
  • 科客
  • 2021-09-08 15:07:25 2

数字碳中和的意义与应用

什么是数字碳中和?“我认为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数字碳中和不仅意味着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还意味着数字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王金南指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在于能源转型,而大数据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从城市大脑到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再到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系统,大数据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应用场景更丰富

王金南认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首先需要建立符合监测、报告、核查(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目前,这是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建立可靠的、长期的、全面的城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通过数值模型完成2005年至2020年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设,为城市碳排放管理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提供支撑。

在此基础上,城市的碳中和“大脑”成为现阶段广泛探索和实践的领域。王金南介绍,城市碳中和“大脑”将涵盖多个系统,如排放上报系统、决策辅助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城市碳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深度分析。

此外,大数据还可以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是一种双赢的技术路线。王金南指出,这一过程需要模拟和科学数据分析。当前,减污降碳的主要模式是城市空气质量与碳达峰“双达”,即既要达到峰值,又要达标。虽然不同省份的任务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省份的双达任务非常坚定。

助力多路径减碳

王金南认为,总量控制制度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包括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总量控制。此外,还要考虑区域性的集聚效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同时,重点部门和行业的总量控制也至关重要。

为了支持这些总量控制制度,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例如,从现在的排放情况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都需要精确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和大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快速报告系统,如能够实时提供全国31个省区市的排放量。

最后一个应用场景是利用大数据促进公众参与碳中和进程。王金南提出,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碳减排,可以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等方面入手。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信用体系成为可能。王金南和他的团队提出设想,通过大数据计算个人生活中的碳足迹,如出行、用电、用气等,并根据地区人均用电、用气、用油水平核定人均碳排放配额。这不仅有助于个人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情况,还能将其与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联系起来,促进公众参与碳中和行动。

通过这些措施,大数据技术将在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科客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中国工程院金南院士中和利用数据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