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泄露事件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手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手机里的资料被泄露或被扫描分析,便有可能被商家用于不正当的目的。
以前,我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发现,当我拍摄了几张猫咪的照片后,某购物平台很快就开始向我推荐与宠物相关的产品,如猫粮和自动喂食器。同样地,在社交软件上与朋友讨论某个品牌的汽车后,我的朋友圈里立刻出现了大量关于该品牌汽车的广告。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的私人信息可能正在被各种应用和服务悄悄收集。
隐私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电子设备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分享的,以及应该与谁分享这些信息。
既然用户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隐私,那么手机制造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呢?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例如,苹果的iOS系统提供了强大的隐私保护功能。通过启用“记录App活动”功能,用户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应用程序的行为模式。在“设置”中,用户可以查看过去七天内每个应用程序访问位置、照片、摄像头、麦克风和联系人等信息的频率,同时还可以监控它们访问外部域的情况。结合隐私标签提供的信息,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所用应用程序如何处理其隐私数据。
另外,第三方应用的访问权限和数据隐私均由用户自行控制。除非用户主动开启相关权限,否则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开发商难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某些网站允许众多数据采集公司监视用户的上网行为,并建立个人档案,进而推送个性化广告。而Safari浏览器的智能防跟踪功能则运用了设备端机器学习技术,有效阻止了这些追踪行为。
最近,有用户通过iOS 15中的“记录App活动”功能,对手机内所有应用进行了长时间的监控。他们发现,即使在微信没有打开的情况下,该应用仍会在后台反复扫描用户的相册,每次扫描时间长达40秒至1分钟不等。这说明隐私泄露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此外,还有一些用户通过类似的方法发现,包括QQ、淘宝在内的多款国内应用也存在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的现象。
对于那些担心隐私泄露的用户来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防范。例如,在“设置”中找到微信,然后选择相册权限,将其设置为“选中的照片”或“不允许”,同时关闭“后台App自动刷新”开关(这不会影响消息推送)。
微信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为了方便用户在聊天时快速发送图片,他们计划取消这一功能。微信指出,iOS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相册更新通知的标准功能,当相册内容发生变化时,系统会通知应用做好准备,从而避免频繁读取相册的行为。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出台相关政策,禁止经营者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其他方式,实施流量劫持、干扰、恶意不兼容等行为,以妨碍其他合法网络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商家需要通过填写问卷等方式才能获得我们的信息,而现在这些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隐蔽。除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外,我们还需要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我们的隐私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