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由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数字生态指数(2021)发布会”及“重庆市数字经济开放论坛”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举行。会上,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程超发布了2021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与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平文院士指出,中国城市的数字生态发展模式多样,主要包括能力驱动型、应用驱动型和基础驱动型。能力驱动模式虽然最为有利,但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尤其是在数字能力领域。数字能力的核心在于数字人才,然而高端数字人才非常稀缺。因此,他建议各地不应将发展数字经济视为所有城市数字生态建设的唯一目标,特别是那些在数字生态指数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优势的地区,应更多关注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的建设。
研究团队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调研范围,增加了对企业大数据产业和政策环境的跟踪调查。基于企业库中的6691家大数据企业和相关合作方的数据,编制了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对135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第一梯队的地位依然稳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继续领先,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的竞争十分激烈,南京、合肥、苏州、成都、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之间的排名变化较大;第三梯队则稳步上升,无锡、重庆、福州、郑州等城市紧随其后,大数据产业也在不断进步。
在北京与其他一线城市对比中,北京在五个维度上继续保持领先,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而深圳、上海、广州也稳步前进,各项指标得分相对均衡。杭州在投资热度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产业创新能力和政策环境方面与一线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在政策环境方面表现优异,全国各地大数据产业联动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研究团队认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应重点关注数据立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数据发展新模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深化数据融合应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路径;发挥数据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此外,研究团队紧跟国家战略方向,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5月发布的《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基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数字经济企业库收录的313万家企业数据和数字经济政策库收录的全国3704项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编制了《202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旨在衡量各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从总体情况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五个城市处于第一梯队,是数字经济产业化的领军者。北京、重庆、深圳、上海等地的政策环境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广东省,其政策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沿海地区的增长势头强劲。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的头部企业优势明显,其他城市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表现较为突出,中西部城市的进步也令人欣慰。在产业投资热度方面,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领跑全国,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更易吸引内外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