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双减”政策下的因材施教及课后服务主题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以及课后服务工作运营监管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在开幕式上致辞,强调“双减”不仅是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改革。他指出,落实“双减”的核心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万珊分享了全省推进“双减”工作的相关部署。她提到,四川将“双减”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作业统筹、推进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等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则强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双减”政策下的挑战提供了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教育全场景关键技术的系统性突破,从而帮助实现师生减负增效、区域统筹管理以及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宋乃庆在《“双减”政策下我国STEAM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路径》的主题分享中,深入分析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并探讨了STEAM教育如何助推“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他认为,“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少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由探索和发展个人兴趣。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国课后服务升级,确保各区域课后服务高效开展,本次活动发布了《共建课后服务生态倡议书》。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并签字确认。
各单位倡议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课后服务良性健康开展;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优势,优化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体系,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助力“五育”并举的教育评价实践导向,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坚持公益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倡导优质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的整体水平。
“双减”政策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升级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已成为共识。未来,学校将在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满足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