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省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实施“双全双百”工程,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公共服务的瓶颈问题。
为推动“双全双百”工程顺利实施,我省建立了推进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各市各部门协同推进。该机制旨在对标全国最佳实践,以应用场景驱动服务创新,构建新的政务服务模式。
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也得到了升级。首先,统一了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确保所有事项在省市县三级都能以一致的方式办理,从而简化流程,减少提交材料和缩短办理时间。其次,建立了省级及市级的电子证照系统,并推广其应用。例如,电子身份证已经接入了128个业务应用系统,而电子营业执照则接入了110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促进了“电子两证”的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共享应用。
数据共享机制也被建立起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跨级跨部门的共享应用。例如,公安、民政、财政、司法等部门的35类数据被共享至不动产登记系统,支持“一网通办”,减少了群众办理业务时所需提交的资料。
此外,高频民生事项的掌上办理也在积极推进。通过整合各市的综合政务服务APP,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布局,构建了24小时不间断的掌上政府服务。“爱山东”APP接入的服务事项超过1.8万项,注册用户数突破5000万,被评为中国政务服务掌办综合指数“A”级,位居全国前列。
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实现了全覆盖,提升了群众就医的便捷性。省内“一卡通行”打破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支付区域限制,实现了家庭成员间的共济,并支持卡码并行支付。目前,全省16市4.68万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开通“一卡通行”功能,惠及2391万参保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影响了全省6401万城镇人口。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办理包括医院预约挂号、异地就医备案、社保卡信息查询、就诊费用清单及缴费查询在内的40项就医事项。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保线上支付、患者就诊记录的开放,使得在线复诊和医保医师续方更加便捷,互联网医院的医保基金自动结算也极大地提高了就医的便利性。
此外,房产办证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交房即办证”和“一网通办”成为现实。通过出台政策性文件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开发了“土地房屋历史遗留问题监管受理系统”,接受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线索。创新机制和整合资源,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不动产登记流程改革,实现同一阶段的相关审批、设计、验收并行办理,不同阶段的测绘成果互认。购房人在交房现场即可同时办理不动产登记、申报缴税、申请水电气热入户,领取不动产权证书,避免了新的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生。申请人可在线办理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登记申请、网上缴纳税费、领取不动产电子证书,选择任何时间打印纸质证书。目前,全省已有550余个房地产项目实现“交房即办证”,惠及17.13万户居民。
入学手续也实现了“零证明零跑腿”,招生更加公开透明。简化入学证明材料,取消了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和繁琐的盖章环节,通过大数据共享校验,实现了入学报名“零证明提交”。招生工作全流程网上运行,保障了招生过程的透明度,解决了群众对违规招生的不满。
关键环节的服务模式也进行了优化,生育、婚姻、社保、老年证等办理更加便捷。新生儿父母可以通过线上申领“出生医学证明”,系统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纸质出生医学证明通过邮寄方式送达,实现“零跑腿”。结婚登记双方中有一方为山东省常住户口的,或者非山东省常住户口但一方经常居住地在山东省的,都可以到常住地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全省145个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办理跨省结婚登记业务,外地人员不再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退休人员可以使用人社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平台进行领取养老金的“刷脸”认证服务,实现养老金领取的“免审即享”。截至2021年9月底,社保待遇无感“静默认证”以及高龄津贴“精准发放”人群占全部待遇领取群众总量的90%。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开发了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人电子证照,在“爱山东”APP上可以申领证件,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只需亮出证照即可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政务服务从“粗放”向“精准”转变。通过公安、民政、医保、卫生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大数据自动开展交叉比对,自动搜索特定对象,自动兑现各项政策,实现“免审即享”和“政策找人”。全省各级政府利用大数据主动挖掘潜在救助对象,促进残疾人“两项补贴”的精准发放,提升医疗救助的精准度,更好地满足了困难群众的需求。
大数据的应用也推动了政府治理从“反应式行政”向“预测式行政”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省财政厅能够了解财源结构及增减变化,开展专题分析,及时采取对策。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气象局利用共享交换平台的气象和生态环境数据,提前预报未来重污染天气过程,提供更加精细的技术支撑。
大数据的应用还推动了政府治理从“单次闭环之治”向“累进循环之治”转型。例如,我省建成的全国首个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实现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全过程、一体化、智慧化监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重大违法案件,通过监管平台公开曝光,将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纳入征信系统并实施惩戒,具有累进循环之治的特点,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大数据的应用还推动了从“政府一元管理”向“社会多元共治”转变。政府通过政务服务互动平台系统,广泛感知和汇聚各类信息,通过“好差评”全流程闭环机制、实名“差评”问题整改、“接诉即办”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政府服务与群众参与的互动。企业和个人也可以通过平台贡献治理创意、开展监督评价,治理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正视数字空间的隐性障碍问题,着力弥合数字鸿沟。要认识到当前社会的复杂性,正视数字空间的隐性障碍问题,兼顾老年群体的需求,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消除数字鸿沟。要加速扩大智能化适老终端和服务供给,保留线下政务服务渠道以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鼓励年轻人协助身边老年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既要“键对键”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又要“面对面”了解民情民意。网络时代赋予了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使命,领导干部要充分挖掘好网络这座宝库并善加利用,常上网看看民意、及时发声、积极回应,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同时,要避免用“键对键”替代“面对面”,必须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城乡社区,面对面了解民情民意,把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结合好。
在融合应用中培育新动能,全力保障信息安全。要加快推动以云兴企、以数引企、以企兴产、以产聚人,在融合应用中育动能,不断催生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头等大事,从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保障大数据赋能惠民生行稳致远。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践活动组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院)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