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结束后,安徽师范大学刚刚入学一个月的大一新生杨浩(化名)再次收到了学校发放的500元生活费补助。与他一同受益的还有全校其他874名特困学生。在上个月报到时,学校不仅为杨浩免除了学费,还提供了生活补助、机票报销和生活用品等帮助。这些细致周到的关怀一次次触动了这名学生的心。
“杨浩由奶奶一手带大,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品学兼优。无论是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还是特困生的生活补助,这些都是学校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匹配的资助方案。个性化、精准的资助使得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安徽师范大学学工处处长刘晓宇表示。
刘晓宇提到的“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是由安徽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技术系统,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描绘每位学生的情况,并精准识别贫困生,制定个性化的资助计划。这不仅提高了资助的准确性,还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归属感。
据透露,该平台涵盖了学校的学工、教务等11个业务系统,通过学生填报和系统抓取,准确收集了所有学生的家庭和在校数据。学工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设定了9个二级指标和79个观测点,构建了数学模型,建立了量化认定指标体系。这一系统通过量化评分来认定贫困生和区分困难等级,数据库中的学生信息实时更新,困难等级每年同步更新。此外,每年还会随机抽取一市一县进行实地回访,通过数据对比,平台认定的精准度高达99.24%。
“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保护了学生的隐私,维护了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台的主要研发者、学工处副处长项家春介绍。该平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方案。例如,对于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同学,平台会推送交通费用和日常生活的补助;对于因家庭突发疾病或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同学,则会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对于短期难以解决经济问题的同学,平台会提醒他们申请助学贷款并提供相关流程。
今年7月,河南遭遇洪水灾害后,安徽师范大学迅速启动了“一缕阳光”应急微资助项目,为受灾的河南籍学生发放慰问金。这种应急资助的最大作用在于确保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支持。从重大突发事件到购买考研资料、保暖衣物或返乡车票,“一缕阳光”项目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援助,还帮助贫困生解决了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完善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加上应急微资助、隐形资助以及“暖春、暖冬、暖学、暖途”四大资助项目,使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成为了学生身边的隐形资助者,将学校的温暖及时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据统计,仅2020年,全校就有23154人次的困难学生获得了总计3047万元的各类资助。
作为安徽省资助育人探索试点的唯一高校,安徽师范大学还建立了成长型资助育人模式,在省内率先研发了资助育人成效评估量化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成长型支持项目,为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扶。
“苔花”励志班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它不同于一般的资助学习,而是更注重解决贫困生在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翻转课堂和周末剧场等形式,实现了对全校贫困生的分层分类提升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成长型资助育人,安徽师范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就业率、升学率和人均志愿服务时间等方面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我们应当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特有的需求,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成长型资助的支持力度。”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