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我国洪涝30年演变 揭秘哪里易受洪灾影响
作者头像
  • 2022-03-23 22:35:05 9

中国天气网讯 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突显了“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关键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存在不同类型的洪涝风险。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为何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哪些地区容易遭受洪水威胁?洪灾能否预防?中国天气网通过大数据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相对较少。过去50年间,全球共有11000多次与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的灾害,导致200多万人死亡和3.6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热带气旋和洪水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可能遭受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洪涝灾害。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的数据表明,1991年至2020年期间,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人口达到2020人,总计超过6万人死亡,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604亿元,总计约4.81万亿元。

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包括广西东南部、广东沿海、海南、浙江沿海以及浙赣皖交界处、辽宁、四川的局部地区,发生频率高达50%以上;华南大部、江南大部及湖北东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南部、辽宁东部等地洪涝发生频率在30%至50%之间;华北黄淮、长江三角洲、西南地区东部一带发生频率为10%至30%;西北大部及西藏、内蒙古等地洪涝发生频率较低,在10%以下。

我国易受洪水威胁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如海口、南宁、广州、南昌、武汉、长沙、杭州、南京、北京、石家庄、长春、沈阳等地。

为何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我国都有不少地区遭受洪涝灾害。这与我国的季风特点密切相关,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年降水量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西北大部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而南方地区年降水量普遍超过800毫米。这与我国洪涝灾害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紧密相连。

从时间上看,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中东部大部地区6月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五到七成。其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降水量尤其集中在7月至8月,有时一天的降雨量甚至超过月平均降雨量,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此外,滨海及河口地区容易受到风暴潮、海啸以及上游洪水的双重威胁;河流上游山丘地区则可能遭遇山洪暴发或泥石流;中下游平原、湖泊地区则容易同时受到当地雨水内涝和江河洪水的双重威胁。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气候和地形原因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环境,从而加剧洪涝灾害。

近三十年来,全国洪涝灾情呈下降趋势,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灾害数量和经济损失有所增加,但通过早期预警和减少灾害风险的战略,死亡人数大幅减少。例如,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信息,有效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水利部统计资料,2013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发生编号洪水的次数从9次上升至21次,但造成的灾情却在减少,因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的人口从2013年的1149人降至2020年的279人。

年际平均情况来看,因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的人数也在逐步减少,20世纪九十年代年均死亡人数高达3744人,2001年至2010年年均死亡或失踪人数减少至1716人,2011年至2020年年均死亡人数降至600人。

随着气候变化,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官网消息,到2030年,估计有5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面临洪水、风暴和海啸风险的沿海地区。

仅仅预测天气状况已经不够,基于影响的预报能更好地指导公众采取行动,这对拯救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仍有大量人群无法获得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

未来,我们需要在洪涝灾害的精准防控方面继续努力,从降雨预报到洪水预报,从预警信息发布到消除“最后一公里”盲区。早预警、早行动,至关重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做好准备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采取行动,都将拯救更多生命。(文/张慧 设计/张莉 数据支持/石妍)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洪涝洪灾演变揭秘哪里影响我国数据易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