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北京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王溪和其他大数据排查员的生活几乎与电话为伴。每当上级下发涉疫风险人员名单,无论昼夜,她都会立即联系和核实名单上人员的信息,包括是否到过风险点位、现居住地等,并及时汇总上报。
王溪所在的海淀区苏家坨镇大数据排查工作组,是众多在基层街道、乡镇工作的数据排查团队之一。在这个团队中,王溪、果晴和管皓凡等人共同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他们需要迅速反应,通过无数的电话织成一张防疫网,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疫情传播链条。
“您好,请问您是xxx本人吗?我是海淀区疫情防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跟您核实是否去过xxx处。”这是疫情期间人们经常接到的电话。
王溪每天需要联系的人数难以计数。无论是深夜熟睡的人,还是醉酒的朋友,甚至是工地上的工人,她都曾通过电话与其交谈。
相比在户外工作的防疫人员,王溪和她的团队更像是电话后的“隐形卫士”。风险人员名单由北京市疫情防控办下发至各区,再逐级传递至各街道、乡镇,最后到达数据组的微信群,这个过程称为“派单”。
数据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电话尽快核实存在疫情风险的人员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处理。属于苏家坨镇的人员会被派发给相应的村居进行管控,其他人员则联系其所在单位和机关科室,以便做好人员动态跟踪。
一旦收到风险人员名单,团队成员必须迅速行动。“买菜的不买了,陪孩子的不陪了,无论在做什么,都放下手头的事情,就近找到有网络的地方开始打电话。”
这种工作性质使得团队成员养成了随时待命的习惯。去年,团队外出团建时,突然接到疫情通知,所有人都立刻从背包中取出电脑,投入工作。
王溪和她的同事不仅在办公室工作,还曾在咖啡馆、饭店、商场等地办公。然而,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镇政府办公楼二层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忙碌。
“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一间会议室。”苏家坨镇融媒体中心的蒋征回忆道,她曾经想拍一些照片,却发现房间中央堆满了文件,一群人一边敲键盘一边打电话,根本无暇顾及她。
办公室角落里还有一张简易床,疲惫的成员可以随时躺下休息。
在这种环境下,时间的概念似乎消失了。王溪表示,他们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熬了一个通宵,天亮了都没有察觉。人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仿佛进入了真空状态,周围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只有电话那边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由于派单时间不固定,团队成员24小时待命。王溪说,11点下班对她来说已经算早的了。最近一次她上班是从早上9点到次日凌晨2点,她和同事们几乎都在办公室度过生日。
一旦接到单子,团队成员不会分配任务,而是主动认领任务,尽量减轻同事的负担。如果某个成员因为疲劳睡着了,第二天发现自己落后了进度,一定会尽力补上,让前辈早点休息。
王溪和果晴今年30岁出头,在数据组中算是前辈。她们在2020年初加入时,团队成员不足5人,排查压力较小。
第一次接触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时,她们不免紧张,担心遇到不友好的人。然而,一旦开始工作,她们便全神贯注,没有时间犹豫。有时语速过快,对方没听清,还需要重复一遍。一通电话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半夜给居民打电话是常有的事。居民被突然叫醒,难免会有起床气。王溪和果晴理解这种情况,尽量安抚对方的情绪。
对方生气归生气,该问的信息一样不能少。不连夜排查,第二天增加新的行动轨迹后会更麻烦,因此数据组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于是,工作人员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您好,抱歉这么晚打扰您休息了。”
为了加快速度,数据组经常用自己的手机拨号,有时会被反诈意识强的居民举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工作,逐渐赢得了居民的理解。
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接到电话后会聊上十几分钟,语气中带着紧张,反复询问是否需要隔离或做核酸检测。有时,居民提供的信息与通知有出入,撒谎的人最终也会如实交代。
王溪和果晴明白居民的顾虑,她们总是耐心安抚对方情绪,确保对方安心。
数据组成员拥有三项过硬的技能:对镇内区域、单位了如指掌;通话中自动过滤各种噪音;掌握各地方言和各种语速。
尽管具备这些技能,面对急剧增加的派单量,13人的团队依然感到力不从心。果晴说,自北京此轮疫情开始以来,派单量剧增,特别是四月末开始,地图上的封控区和风险点位密密麻麻,13个人轮班24小时不停地打电话都忙不过来。
5月12日15时至5月13日15时,海淀新增24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入职一年的管皓凡回忆,那天他们工作用的在线表格中数据不断涌入,超出了他们的处理能力。镇政府统一安排,紧急抽调各单位青年骨干力量进行支援,水务站、宣传部、组织部、规划科的同事都来帮忙。
那晚,数据组有多忙?王溪只记得,为了抢进度,她不断在电话联系和录入系统之间切换,手指反复在“ctrl c”和“ctrl v”上操作,直到手指麻木。第二天醒来,双手僵硬得像鸡爪子。
居民也会心疼他们。凌晨的电话里,少了抱怨,多了关心:“哎呀,你们这么晚还在工作呢。”某次打完电话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加了王溪的微信,只为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看到这五个字,正在熬夜打电话的王溪觉得,“我还能再打10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