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笑容,黝黑的脸庞。在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展厅内,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余旸的照片与记者眼前的本人有些差异。“那是我3年前的照片。”余旸笑着说。
这段黝黑的肤色,源自余旸回国创业初期在西南山区担任铁路探伤工的经历。回国以来的1500多个日夜,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采集数据、分析挖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智能产品:钢轨探伤智能生态产品现已应用于中国26%的铁路;电子工位系统则帮助企业解决良率丢失的问题,在东莞的支柱产业中广受欢迎。
“数据不会说谎。利用数据和科技降低行业决策成本和门槛,是我们公司的使命。”余旸表示。
追寻兴趣找到方向
余旸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在一个信息化背景浓厚的家庭。初中时,他就接触到了编程和数据库。出于对技术的兴趣,他在大学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他意识到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以信息化服务国家建设。
2007年,余旸前往美国深造,先后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助理教授。然而,他很快意识到回国发展的必要性。那时,国内数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蓄势待发,他希望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2018年,余旸与北航时期的室友、精密仪器和人工智能科学家梁帆博士共同创立了先知大数据。他们决定深入行业一线,寻找痛点,让技术真正落地。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落户东莞,致力于用数据赋能产业。
实践磨砺提升技能
2019年,工信部公布了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优秀技术供应商名单,先知大数据榜上有名。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是“技术落地”的能力。数据科学虽然迅猛发展,但要真正驱动产业发展,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后,余旸和团队立即着手研发钢轨智能探伤产品。
余旸一边创业,一边在北京交通大学担任教授。2018年,中铁成都局的一位领导求助于他。面对复杂的铁路断轨问题,余旸和他的团队花费8个月时间,深入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向探伤工学习,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算法,最终实现了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如今,这套钢轨探伤智能生态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除了轨道交通,余旸还带领团队在智慧水务、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每一次探索、学习、研究的过程都非常艰辛。”他说。
“解决一个行业痛点往往需要深入实践,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本质。”余旸总结道。
在奔跑中不断成长
不久前,东莞市东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在先知大数据新研发基地内正式启动。余旸的手机通讯录中多了许多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
早在创业之初,余旸就看到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东莞丰富的工业资源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业四年,公司每年的各项指标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同时,公司还拓展了新能源、智慧医疗等领域,并与海康威视、华为、中国移动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从数据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余旸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他依然乐在其中:“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融为一体——用数据科学解决行业问题。”
然而,他也意识到作为企业家面临的挑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包括管理、财务、法务、金融等,这些都在我的知识体系之外。”他鼓励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不断适应变化。
“在奔跑中调整姿态,抓住机遇,才是关键。”余旸表示。
目前,人才短缺成为余旸最大的困扰。“我们需要能够解决跨学科问题的人才。”他希望通过教学和创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先知大数据的团队中,90%是来自高校的研发人员,20%为海归硕士、博士。他鼓励团队成员快速学习,迅速成为行业专家,并在一线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趁年富力强之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应该是理工科学生最大的成就感。”余旸说。(经济日报记者 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