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锡兰象。
近日,一项关于地球大数据的研究显示,自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面积达到约67,635平方公里,占2000年亚洲象栖息地总面积的13.4%。这表明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情况比人们预想的更为严重。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完成,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杂志上。研究提供了更新、高分辨率和连续时相的数据集,用于描述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情况及原因,并为未来亚洲象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论文的第一作者,CBAS的副研究员骆磊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亚洲象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是欧亚大陆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之一,也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物种。由于野生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早在1986年就将其列为濒危物种。最新的调查显示,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不到5万头,其中中国境内的数量约为300多头。目前,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的泛热带森林地区。
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森林砍伐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成为亚洲象面临的主要威胁。然而,由于缺乏有关栖息地丧失面积、强度、时空分布和驱动力等关键信息,人们对亚洲象濒危状态的客观评估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野生种群恢复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基于此,CBAS自然遗产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利用多源遥感图像、全球森林变化产品、IUCN红色名录、世界保护区数据库、亚洲象分布国会议报告、亚洲象调查统计数据、《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球媒体新闻报道和社会感知数据、野外种群调查信息等地球大数据,对2001年至2018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估,并首次量化了全域亚洲象栖息地丧失的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18年期间,亚洲象栖息地丧失总面积超过了67,000平方公里。此外,亚洲象栖息地丧失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空间分布特征,丧失面积最大的19个地区加起来接近5万平方公里,占总丧失面积的73.7%。尽管各国在过去几十年里都采取了一定的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但亚洲象栖息地丧失的情况仍在继续,在某些国家甚至更加严重。
在区域尺度上,2001年至2018年间,中国(云南省)、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和南亚次大陆的亚洲象栖息地分别丧失了285平方公里(0.4%)、36,025平方公里(53.3%)、22,724平方公里(33.6%)和8,601平方公里(12.7%)。而在亚种尺度上,2001年至2018年期间,栖息地丧失最严重的是苏门答腊象(34.1%),其次是婆罗洲侏儒象(15.8%)。
骆磊表示,研究还详细分析了亚洲象栖息地丧失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87%的栖息地丧失直接归因于伐木活动以及由农业和种植园扩张导致的毁林,而剩下的13%则由采矿、城市扩张以及水库、大坝、公路、铁路和电力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
研究最终旨在引起科学界和公众对亚洲象栖息地丧失问题及其对野生种群恢复影响的关注。“为了亚洲象这一珍贵物种的存续以及实现人与象的和谐共处,我们必须恢复和保护亚洲象森林栖息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正在积极进行受威胁物种(如亚洲象、大熊猫、老虎、豹、雪豹等)栖息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科技创新。该中心呼吁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索利用地球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来监测、保护、评估和管理珍稀物种,并迅速采取紧急行动应对物种灭绝和人兽冲突等问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携手共建一个万物和谐的美好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