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赋能,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走在前
作者头像
  • 金煌轩
  • 2022-09-06 15:42:01 5

8月20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举办的2022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以“高质量推动全人群疫苗免疫服务”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在会上强调,疾控机构未来需在提升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能力等六个方面加强建设。在“预防接种服务管理与实践”分会场,专家们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预防接种服务管理水平。显然,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数智化——从信息化到智能化

数智化可以视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智能化。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张伟燕解释说,数智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 将业务要素以数据形式采集和表达,形成数据库系统,并赋予该系统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功能。
  2. 利用机器人、图像识别、文字识别、区块链等技术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

总的来说,数智化分为三个阶段:

  1. 信息化阶段,即业务数据化。
  2. 数字化阶段,即数据业务化。
  3. 数智化阶段,即将数据与业务结合实现智能化。

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信息化始于2000年左右,各地逐步实现了从手工报表到电子化的转变。2006年起,各地开始建设省级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大多数省份已经建立了从预防接种门诊到国家平台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接种前、中、后全程覆盖

张伟燕列举了当前预防接种数字化的几个应用场景:

  1. 数据采集终端,如多功能取号机和留观智能提醒,实现了接种前、中、后的全流程覆盖。
  2. 移动应用终端,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和小程序,使得家庭用户能够在线建档、预约接种、查询接种信息等。
  3. 移动接种系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配合多功能读卡器,实现全面接种流程,例如在疫情期间,山东省的新冠疫苗流动接种队就利用这一系统完成了接种任务。

智慧接种门诊让群众少跑腿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鹏介绍了智慧接种门诊的发展历程:2018年启用电子签核系统,简化家长签字流程;2019年实现公众号预约,避免现场排队;2020年,智慧接种门诊实现了全面覆盖。2021年,智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冷链系统的数字化监管及接种信息的实时追溯查询。

此外,城阳区还引入了科普机器人和线上妈妈课堂,以新颖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在新冠疫苗接种期间,还启用了移动智慧接种车和智慧接种方舱,方便群众就近接种。

信息化“解放”了工作人员

贵州省贵阳市中东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朱燕讲述了预防接种信息化给工作人员带来的便利。2009年起,贵州省开始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2017年建设了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升级后,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生成报表,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接种者的反馈,合理安排接种服务时间。

张伟燕提到,数智化有助于解决基层人力资源不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满足公众对预防接种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

数智化前景可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将卫生健康工作信息化置于重要地位。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创新公共卫生服务,并提出整合预防接种信息平台,优化服务流程。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于2022年4月成立了疫苗与预防接种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打造高效运行的疫苗与预防接种信息及服务生态系统,推动大数据在疫苗生产和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对于数智化的发展前景,张伟燕认为未来可能会广泛应用预防接种咨询服务机器人,并发展智慧冷库和疫苗接种机器人。王青则指出,未来需要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卫生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沟通,开展智能化科普宣传,建立科普问答数据库,以及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业务监测可视化等。

以上便是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和专家观点。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金煌轩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接种门诊预防智慧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