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不仅“杀熟”,还能“杀生”?
作者头像
  • 飞之家
  • 2022-11-07 09:42:41 6

同样的商品,对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更高,这种现象早已为人所知。最近,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他们在同一店铺购买了看似相同的产品,但新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明显低于老用户。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大数据“杀生”现象的关注。

今年8月,广东的张女士在某珠宝旗舰店购买了一条珍珠项链,对产品质量非常满意。随后,她的男友在同一店铺为“准岳母”购买了一条款式、尺寸和价格完全相同的项链。然而,张女士发现这两条项链的珍珠质量相差甚远,一条明显比另一条更大更好。

经过仔细对比,张女士注意到两条项链的链接和发货单完全一致,但质量和外观却存在显著差异。对此,客服解释称珍珠的差异是由自然生长造成的,但张女士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她认为商家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出她是具有购买经验的老用户,而她的男友则是新手,因此故意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否意味着大数据“杀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陷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指出,从商业逻辑来看,大数据“杀生”并不成立。商家重视的是流量,通常不会对新顾客采取不利措施。消费者所感受到的“杀生”现象,可能是由于平台将某些用户视为高端客户,而将其他用户归为普通客户所致。

沈艳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杀生”,其实质都是平台通过算法分析消费者偏好,进而对同一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或提供不同服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如果信息不对称、规则不透明,就会让人们对商家产生利用大数据进行价格歧视的误解。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360集团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超过七成公众认为算法能够捕捉到他们的喜好和兴趣,从而影响其消费决策。

针对这一问题,沈艳建议加强算法审计,确保算法中的参数和权重设定合理,避免损害消费者权益。同时,也需要增强消费者、平台方及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飞之家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杀生不仅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