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审计局不断创新,推动“科技强审”进入新阶段。随着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化改革正逐步扩展到更多领域和应用场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力量,审计机关在推动政策落实和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宝安区审计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重点关注“科技强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宝安区审计局不断探索数字技术与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开创新时代宝安“科技强审”的新局面,以高质量审计工作保障高质量发展。
“两个率先”推动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
唯有改革才能进步,唯有创新才能强大。
今年以来,宝安区审计局抓住审计机制改革的机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大数据审计部,汇聚了工程、财务和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该部门集中统筹,增强了审计力量,开启了数字化改革的新篇章。
据透露,大数据审计部主要负责审计监督与服务、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信息化系统维护以及金审三期建设等任务。通过运用大数据思维和信息化技术,该部门为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此,宝安区审计局不断优化大数据技术的基础配置,夯实智慧审计的基石。例如,设立了大数据分析室,配备了屏蔽机柜和终端设备等关键设施,为接入审计专网和数据分析网做好了后勤保障和技术支持,也为共享使用上级审计机关的大数据中心资源做好了准备。
此外,宝安区审计局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业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整改监督和重大项目稽查三大平台,并实现了与市、区“智慧财政”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全面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使审计监督更加精准和智能。
其中,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涵盖了宝安区141个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了ABC分类精准审计;审计整改监督信息化系统设置了六大模块和二十个功能点,实现了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已完成2017年以来共131个项目和2224条整改情况数据的录入和整改电子台账的自动编制,实现了动态挂销号管理;重大项目稽查系统导入了811个项目的数据,收集了148个项目的施工过程资料,实现了在线联网稽查,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
制度先行夯实大数据审计基础
制度先行,创新引领。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规范标准是新模式和新体系持续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宝安区审计局制定了大数据审计技术支持管理制度,完善了数据采集和应用机制,规范了工作规则和程序标准,明确了大数据审计技术支持的工作流程,为统筹审计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操作指南”。
在数据采集方面,宝安区审计局定期开展了财政部门非税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收支月报、专户月报、预算指标等核心业务数据以及一级预算部门财务数据的采集,并集中录入了支付信息、总预算会计和非税收入等标准表,进行了检查和校验,为大数据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宝安区审计局打造了审计规划库,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将海量数据加工、转换为可用样本,并根据审计类型和审计经验,不断扩充和完善审计模型,提升了审计标准化建设。
网络信息安全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对于审计机关而言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宝安区审计局不断完善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和大数据审计技术支持管理制度,严格监督和落实数据安全保护制度,确保局信息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同时,组织开展了网络安全专题培训和网络安全事件实战演练,提高了审计机关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协作水平,切实筑牢了网络安全防线。
“智慧审计”树立融合创新发展标杆
通过叠加对比分析多部门数据,成功发现了国土审计项目中的问题疑点,推动了农田复耕;核查比对了200多万条数据,发现了就业补助资金审计项目中的19个方面的问题疑点;大数据筛查了4971个计划投资项目,大幅提升了海绵城市项目审计取证的效率……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应用。目前,宝安区审计局已建立了跨地域、跨系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集成和分析体系,每年超过一半的项目实现了数字化应用和智慧审计。
创新永不停止。以大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宝安区审计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审计监督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新时代宝安审计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方面,宝安区审计局探索了“调研式”审计监督方式,构建了研究型审计工作模式。围绕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展开调研,构建了从前期、采购、建设、完工、使用、后期运维的全周期全过程信息化审计流程,锁定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和绩效等审计重点和方向,排查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了可操作的措施建议,助力推进全区数字政府建设。
另一方面,宝安区审计局积极推进审计业务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拓展了“智慧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过程中,宝安区审计局积极开展大数据审计研究、学习和交流,探索运用对比筛查、时间节点筛查、极端数据筛查、多表关联查询等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度分析比对,助力民生、国企、政策跟踪等各类审计项目,努力实现大数据与审计工作“1+1>2”的层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