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由大数据和云计算引领的信息技术新时代。大数据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和技术革命。随着获取多源大数据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能力的持续增长,以及人工智能框架和算法的不断创新,大数据正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各行各业的业态发展。
航天领域也不例外。从航天器的设计、研制、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制造,到航天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再到后续的太空探索、航天成果的应用发布,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大数据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展望。
航天科研和装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是航天企业实现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型号设计模型的数据量迅速增加;虚拟仿真技术在型号方案、设计、故障分析、生产制造等阶段的广泛应用也产生了大量的仿真模型和分析结果数据。同时,航天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需要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
智能制造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手段。在智能制造环境中,大数据的应用对于提升航天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制造强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持续推进,航天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将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应用于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发设计、运行监控、机床管理、日程编排等全环节,推动航天制造业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以常见的基于大数据的协同智能制造平台为例,该平台将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打通,实现以下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需要结合大数据与工业制造领域,攻关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端侧的大数据预处理和实时计算系统,以及云侧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同时,需要打通工业大数据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建立起云端融合架构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机制,以满足多模态数据的处理需求。
除了设计制造过程外,航天器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大数据应用。例如,航天测控系统是航天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系统,主要负责航天器的测量和测控数据的接收处理,具有任务种类多、数据量大、实时性强等特点。
在发射过程中,航天器上的传感器会采集速度、角度、加速度、温度等实时数据,并实时向地面发送大量的测控大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快速存储,对大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基于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飞行器飞行状态与系统数据的同步,提升地面的实时测控与数据共享能力,进一步实现远程控制航天器的飞行和执行任务。
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项目为例,大数据在这些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大数据在运载发射、轨道修正、深空机动、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等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持。而在“嫦娥五号”任务中,大数据同样在运载发射、地月转移、环月飞行、月面着陆、月面采样、月面上升、交会对接、月地转移、轨道分离、再入回收等阶段提供了全面保障和数据支撑。
除了航天器自身运行过程中需求外,大数据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还体现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各种类人造卫星如通讯、导航、遥感卫星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巨大,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效管理和分析,以挖掘更多的价值。
例如,遥感卫星数据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给航天遥感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存储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应用等关键环节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可以实现遥测数据的高效访问、索引、压缩和计算,解决航天遥感系统在快速获取、高效存储、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服务于农业、环境监测、灾害预防、地图测绘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
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天文观测、军事指挥作战等领域。例如,在天文观测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未知飞行物进行分类,发现并定位新飞行物,进一步分析和运用。在军事领域,大数据技术可以应用于构建态势指挥作战系统,提供快速实时的情报汇总分析,掌握战场优势。
尽管大数据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采集与存储交换不够,处理能力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水平不足,大数据在应用与设计制造领域的反馈闭环尚需完善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综合运用跨领域多源大数据,深入推进大数据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应用,以推动航天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