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运出行高峰期的到来,消费者频繁购买年货、预订机票和酒店,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同一平台、同一时间预订同一航班时,三部手机显示的价格相差高达930元。此外,有些消费者在订餐时发现,高级账号的价格更高,而低级账号则可能享受更多优惠。
这种现象在过去同样存在,各大平台通常将其归因于促销活动叠加,特别是针对新客户的优惠。由于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不对称,消费者难以判断这种情况是大数据“杀熟”还是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春运期间,消费者应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和差异化营销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商家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了解其喜好、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从而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传统的小商贩通过观察顾客的行为来实施差异化定价,经验丰富且懂得讨价还价的顾客通常能得到更多优惠,而初次光顾的新顾客则较少享受优惠。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更精确地实施差异化营销。
北京市消协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遭遇过大数据“杀熟”,问题主要出现在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等领域。大数据“杀熟”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同一时间内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受不同的折扣形式;隐藏或不提供老用户优惠券;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以及手机配置不同导致价格不同等。这些策略中,线上平台通常给予新客户更多优惠,而老客户则较少享受优惠,因此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尽管大数据“杀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质疑,并被写入政府文件,但平台企业从未承认存在此类行为。由于相关行为具有即时性、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消费者不仅难以辨别,举证也十分困难,监管机构也难以查处。实际上,让顾客感到不快的差别定价就是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关注的是平台的差异化定价是否公平合理,同时也担忧自己的隐私信息是否被滥用。每次热搜事件都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在这方面,监管机构和法律细则需要迅速跟进,平台也需要更加透明地展示优惠详情,使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
目前,全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10亿,平台企业迫切希望将“复购”和“留存”的客户视为珍宝,因此“杀熟”并不是明智之举。即使新客户优惠可以带来一些增量,但如果数亿老客户感到被“杀熟”,这对企业来说并不划算。除了新客户优惠外,平台应该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服务老客户,提供更多福利,例如免费升级房间、提前入住、积分兑换礼品、高等级用户专享活动等,让老客户获得更高的性价比。从长远来看,遏制大数据“杀熟”最终还是要依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春节市场的消费需求旺盛,正是检验平台实力和诚信的重要时刻。
记者:佘 颖 监制:连 俊 审核:张 倩 编辑:赵 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