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十五年,BAT们战力究竟如何?
作者头像
  • 朱瑞雪
  • 2023-06-19 08:54:24 3055

导读:事实编织的历史比想象更为传奇

在1965年,为了抵御潜在的外部威胁,保护沿海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中国启动了长达15年的“三线建设”。这项经济史上的巨大工程,将沿海先进的生产关系引入内陆腹地,不仅稳固了国家的战略布局,也为内陆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与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洋彼岸的科技领域也在悄然变革。这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MAC项目组开始了Multics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研发。IBM因被排除在该项目之外,随后推出了CP-40/CMS分时操作系统,这一举措被视为现代虚拟机技术的开端。

时光荏苒,网络计算的概念逐渐成熟,云计算的雏形开始显现。直至2006年,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了“云计算”这一概念,亚马逊紧随其后,于同年推出了弹性计算云(EC2)服务,云计算产业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

这一时期,互联网与电商的快速发展,促使云计算产业在中国迅速成长。面对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利用偏远地区的低成本资源,以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的算力需求。阿里巴巴将云计算中心设在远离杭州市区的千岛湖,腾讯则在西部重镇重庆设立了数据中心。

虽然在阿里巴巴推出云计算业务之初,“东数西算”的概念尚未形成,但通过云计算,企业得以通过技术创新跨越地理界限,有效降低了成本压力。近年来,随着运营商的加入,云计算的红利开始凸显。西部地区较低的能源成本和土地价格,成为推动云计算产业和“东数西算”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

回顾近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历程。目前,参与云计算的玩家主要分为三大类别:一是从自身业务发展中孵化的互联网大厂的云计算部门,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二是源于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军企业,如三大运营商、华为;三是专注于硬件制造或云计算领域的第三方公司,如优刻得、紫光等。

这些参与者各自拥有独特优势:互联网大厂凭借先发优势和高算力需求,软件技术实力显著,与国际云计算巨头形成直接竞争。运营商在网络建设和固定投资成本上具有优势,对政企客户的上云需求更为契合,收入和利润表现优于其他厂商。第三方独立云平台则以其快速响应能力和垂直赛道的软件生态系统,吸引小规模互联网企业,但在成本控制上面临挑战。

尤其是阿里巴巴云业务的亮眼表现,2022年营收超过770亿人民币,远超其他云服务提供商。运营商阵营的云业务增速迅猛,近年来保持在70%-180%之间,几乎实现了连续翻番。市场份额方面,阿里巴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中小云厂商正蚕食头部份额,表明云计算行业技术壁垒并不显著。

然而,云计算产业并非一片坦途。当前,行业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利润率的不确定性,部分云厂商虽已实现盈利,但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成本压力与技术迭代的双重考验。云计算市场的增长已接近饱和,而技术迭代需求日益凸显,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需求激增,导致云厂商面临折旧加速的压力。

面对挑战,云计算厂商需要通过提升研发能力,优化软件生态,以及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降低成本压力。尽管云计算产业前景广阔,但行业内的竞争加剧,使得盈利路径变得更加复杂。

总体而言,中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大云服务提供商需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本文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 朱瑞雪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战力中国究竟计算如何BAT十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