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成本攀升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激增,IT领导者与基础设施运营负责人正积极探索策略,以提升数据中心的环境可持续性,同时优化成本效益。企业日益察觉到自身环境足迹对运营成本及声誉的直接影响,由此受到来自客户、员工、供应商及业务伙伴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企业的底线和竞争力上,人才获取等环节开始对企业维持竞争优势产生关键影响,这愈发依赖于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然而,一旦设备和系统启动运行,实施根本性变革并非易事,这促使企业持续关注设施的运营效率与整体可持续性。
当前,每个机柜提供高千瓦功率已成为数据中心的行业标准。IT领域变得日益密集,能源需求显著增长。二十年前,标准的IT机柜尺寸为42U高、24英寸宽、39-40英寸深,功率约为3-5kW。如今,供应商与用户倾向于采用更高48U、24-31.5英寸宽、48英寸深的机柜,其电力需求超过15-24kW。伴随超融合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与SD-WAN解决方案的涌现,计算能力与连接需求急速攀升。
然而,电力与冷却效率有时会达到传统数据中心空间的极限,迫使用户接受更大、密度更低的占地面积,以确保设备在理想温区内运行。例如,在20kW的情况下,部署十个10kW的机柜而非五个20kW的机柜,增加的面积允许设备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从而提供更多的空气流通,有效冷却热点设备。尽管空间利用率不如预期紧凑,但对设备寿命而言,这通常是一个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真正的环境可持续性,企业需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准确且量化地评估自身的环境足迹。了解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时间、天气及其他直接影响可持续性的要素,对于实现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例如,在特定地区、一天中的特定时段及一周中的特定日子运行工作负载,对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极为关键。
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位置选择、专业人员配置以及自动化与监控设施。在规划满足当前及未来20年需求的数据中心时,位置是一个关键考量因素,例如是否具备足够的空间适应客户增长、维修与组件更换区域,以及是否位于受季节性极端天气影响的区域。此外,探索如何通过增长促进设施动力提升也是长远规划与维护数据中心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虽能推动可能性的边界,但可持续性根基在于人。实施并遵循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员工确保设施性能最佳。简单举措,如高效照明、流程管理和维护计划的制定,能有效延长设备寿命,提升客户满意度。
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与设施监控对于了解系统与服务在任何时间点的运行状态至关重要。掌握设施在全天的运行状况及其历史数据统计,是确保设施长期健康的关键因素。主动管理功率警报阈值、检查过热情况下的电源连接等日常任务,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有助于避免系统与材料间的差异,减少意外维护事件,从而保障安全性、稳定性和设施寿命。
数据中心领域的持续变革要求运营团队灵活应对每周乃至每日的最佳选择。管理负载方法的变化将需要额外的工具与技能,以衡量与管理能源需求,进而降低企业成本与环境影响。将直接成本应用于可持续性战略,有望激励所需的行为变革。
随着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已超出现有发电能力,部分地区正面临获取清洁、可靠、高质量电力的挑战。面对处理能力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挑战将持续扩大。思考如何评估环境影响将为决策过程提供指导,随着行为的变化,决策过程将随未来数据中心的选址与建设方式而调整。
规划与建设更多数据中心区域是一项长期任务,满足当前需求的可持续数据中心区域需求,需要通过精心规划的行动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