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数字经济的规模扩张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本年度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聚焦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余晓晖认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在于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已广泛融入国民经济的各个大类,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不仅在传统工业体系变革、技术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而且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了确保工业互联网在更广泛的领域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余晓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布局。余晓晖指出,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为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提供了指导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数据产权落地、数据交易互信不足等挑战。
为此,余晓晖建议:
全球数字治理:新趋势与参与
全球数字治理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包括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治理议题的快速演变、多利益相关方的协作成为治理新模式、以及数字治理话语权的集中趋势。中国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已形成了如《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数字治理的基本主张。然而,为进一步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余晓晖提出:
今年,数字经济与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旨在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数据要素价值的有效释放,以及在全球数字治理中占据有利地位。